世人具眼知多少,见山不知云山好。
斯人背境自观心,识破云山千万层。
须知万物备于我,高下散殊何往而非道。
善观物者观以心,目所未见心已瞭。
闻君学易多历年,妙处能探造化先。
维艮之背不与事物对,物具一极常与此心会。
君知云山云山亦知君,是之谓行其庭不见其人。
世人具眼知多少,见山不知云山好。
斯人背境自观心,识破云山千万层。
须知万物备于我,高下散殊何往而非道。
善观物者观以心,目所未见心已瞭。
闻君学易多历年,妙处能探造化先。
维艮之背不与事物对,物具一极常与此心会。
君知云山云山亦知君,是之谓行其庭不见其人。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家铉翁赠予云山逸人刘巨川的作品,表达了对刘巨川虽盲却能洞察事物本质的赞赏。首句“世人具眼知多少,见山不知云山好”暗示了普通人容易被表面现象迷惑,而刘巨川则能透过云雾看到山的真实之美。接着,“斯人背境自观心,识破云山千万层”赞扬他内心的洞察力,能超越视觉直接触及事物的本质。
诗人强调万物皆可在我心中找到答案,“须知万物备于我,高下散殊何往而非道”,认为观察事物的关键在于内心的领悟,而非仅凭眼见。最后两句“闻君学易多历年,妙处能探造化先”肯定刘巨川在易学上的深厚造诣,他能预知事物发展趋势,甚至云山也能感知他的智慧。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赞美,突显了刘巨川独特的洞察力和内在修为,以及他对道的理解,即“维艮之背不与事物对,物具一极常与此心会”。最后一句“君知云山云山亦知君”寓意深远,表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通,即使不见其人,也能感受到其精神境界。
奉萱堂上,人争道、七十古来稀有。
满面春潮双鬓雪,天教乐寿。
清惠家风,文庄壸政,宦族传来久。
喜逢诞日,婺星光,映台斗。
好是一颗明珠,三秋高捷,拟占青云首。
膝下诸孙森立,綵服相辉左右。
东海桃红,洞庭橘熟,同荐松花酒。
愿期千岁,瑶池重会金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