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势不群,中流蹴浪分。
石镜千帆影,浮图一握云。
潮通僧井出,钟过海天闻。
几度登临客,长歌又水濆。
金山势不群,中流蹴浪分。
石镜千帆影,浮图一握云。
潮通僧井出,钟过海天闻。
几度登临客,长歌又水濆。
这首诗描绘了金山在长江中的独特气势与壮丽景象。首句“金山势不群”直接点明金山的独特地位,紧接着“中流蹴浪分”则以动态的画面展现了金山屹立江心,波涛被其分割的情景。接下来的“石镜千帆影”,将视角转向江面,通过“千帆影”与“石镜”的结合,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意境。而“浮图一握云”则将视线引向天空,通过“浮图”(佛塔)与“云”的对比,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
“潮通僧井出,钟过海天闻”两句,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气息巧妙融合,通过“潮水”与“僧井”的联系,以及“钟声”跨越“海天”的描述,不仅展现了金山的自然之美,也暗示了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最后,“几度登临客,长歌又水濆”表达了多次到此游览的人们对金山的喜爱之情,通过“长歌”这一动作,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相连接,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饱满。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金山及其周边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作品。
跻险筑幽居,披云卧石门。
苔滑谁能步,葛弱岂可扪。
袅袅秋风过,萋萋春草繁。
美人游不还,佳期何由敦。
芳尘凝瑶席,清醑满金樽。
洞庭空波澜,桂枝徒攀翻。
结念属霄汉,孤景莫与谖。
俯濯石下潭,俯看条上猿。
早闻夕飙急,晚见朝日暾。
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
感往虑有复,理来情无存。
庶持乘日车,得以慰营魂。
匪为众人说,冀与智者论。
十五属平阳,因来入建章。
主家能教舞,城中巧画妆。
低鬟向绮席,举袖拂花黄。
烛送空回影,衫传箧里香。
当由好留客,故作舞衣长。
缘阶已漠漠,泛水复绵绵。
微根如欲断,轻丝似更联。
长风隐细草,深堂没绮钱。
萦郁无人赠,葳蕤徒可怜。
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
恶木岂无枝?志士多苦心。
整驾肃时命,杖策将远寻。
饥食猛虎窟,寒栖野雀林。
日归功未建,时往岁载阴。
崇云临岸骇,鸣条随风吟。
静言幽谷底,长啸高山岑。
急弦无懦响,亮节难为音。
人生诚未易,曷云开此衿?
眷我耿介怀,俯仰愧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