憧憧行子青衫湿,风雨濂溪又过门。
道化未能三百里,溪桥祠屋愧空存。
憧憧行子青衫湿,风雨濂溪又过门。
道化未能三百里,溪桥祠屋愧空存。
此诗描绘了诗人途经泸溪周元公书院时的情景与感慨。首句“憧憧行子青衫湿”,以“行子”自指,点明诗人作为旅人,身着青衫,行走在风雨中,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旅途的艰辛与孤独。次句“风雨濂溪又过门”,则将视线转向了眼前的濂溪,暗示诗人不仅穿越了自然界的风雨,也跨越了历史的长河,来到了濂溪之畔。
接着,“道化未能三百里”,诗人以“三百里”为喻,可能是指从某个特定地点到周元公书院的距离,表达了对周元公道化影响范围的思考与感慨。此处“未能”二字,透露出一种遗憾与向往,即尽管周元公的教化理念未能遍及更远的地方,但其精神与思想依然值得后人铭记与追寻。
最后,“溪桥祠屋愧空存”,诗人站在溪边的桥上,面对着祠屋,心中涌起复杂的情感。这里的“愧”字,既是对祠屋空置、周元公精神未得充分传承的遗憾,也是对自己未能更好地实践或传播周元公思想的自责。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人物及其思想的敬仰与反思,以及在现实世界中追寻理想与真理的不懈努力。
我生既驽下,且复寡见闻。
时时警其愚,姻党赖有君。
自惭将且疲,不足张此军。
君乃不我弃,欢然与同群。
愿学如之何,此志亦已勤。
正坐未知方,所得不足云。
人生所好杂,其力用是分。
词章末技耳,安能媲皇坟。
而况字书学,兀兀纂说文。
曷若鞭吾心,或有汗马勋。
请益恨未能,别君大江濆。
长吟昌黎诗,安得身登云。
一春留滞在京华,午日依前未到家。
细葛香罗素无望,黄尘乌帽亦堪嗟。
争舟野渡人如簇,立马邮亭日欲斜。
遥想埙篪献亲寿,綵衣罗拜酌流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