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声紫色不堪论,浃髓高文累叶恩。
千古中兴帝首出,秋风斜日庙仍存。
手提三尺知兵要,身致太平究治源。
望汉台今何处是,村民伏腊自羔豚。
蛙声紫色不堪论,浃髓高文累叶恩。
千古中兴帝首出,秋风斜日庙仍存。
手提三尺知兵要,身致太平究治源。
望汉台今何处是,村民伏腊自羔豚。
此诗描绘了对光武帝祠的景仰与感慨。首句“蛙声紫色不堪论”,以蛙声渲染一种深沉而略带哀愁的氛围,引人入胜。接下来,“浃髓高文累叶恩”则赞美光武帝留下的深远影响,如同深入人心的教诲,世代相传。
“千古中兴帝首出,秋风斜日庙仍存”两句,将光武帝的英明与庙宇的长久存在相联系,表达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光武帝开创的中兴局面,如同秋风斜阳中的庙宇,虽历经千年,依然屹立不倒。
“手提三尺知兵要,身致太平究治源”赞扬了光武帝在军事和治理上的卓越才能,他手持三尺剑,深知用兵之道;致力于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探寻治理的根源。这种对国家稳定与发展的追求,体现了其作为帝王的远见卓识。
最后,“望汉台今何处是,村民伏腊自羔豚”以问句形式收尾,表达了对汉台遗迹的追寻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汉台作为历史的见证,如今已无处可寻,唯有村民在节日里欢聚一堂,享受着生活的乐趣,仿佛是对过去辉煌岁月的一种延续。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对光武帝及其时代风貌的深刻思考与缅怀,既有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也有对时间流转的感慨,充满了浓郁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
车马攲危冒险艰,烟尘衰飒病容颜。
游心自惜相逢晚,归兴能忘一笑闲。
野色无涯秋苒苒,溪声不息夜潺潺。
而今幕府文书少,须约诗筒重往还。
春去惜馀景,偶来郊外观。
芜城千古恨,一顾殊悲酸。
荒祠枕大道,尚记吴城邗。
远近绿阴合,水衬红荚残。
陇麦齐若剪,随风卷波澜。
罢农喜有望,守臣心粗宽。
萧疏禅智寺,坏址不甚完。
丛花乱芍药,篱竹摧琅玕。
空有亭亭柏,成行如笔端。
供帐具朝膳,僚寀成清欢。
小杜诗板暗,乐石曾未刊。
乘兴诣茶圃,百步登平峦。
摘焙试烹啜,甘挹零露漙。
午过倦微暑,堤路腾归鞍。
天子忧岁旱,引咎古所难。
列郡承新诏,朝夕弗敢安。
况此行春意,固不在游盘。
朝廷责吏治,莫若久其官。
政和气亦应,灾沴无由干。
愿循三载旧,庶几酬素餐。
《答袁陟节推游禅智寺》【宋·韩琦】春去惜馀景,偶来郊外观。芜城千古恨,一顾殊悲酸。荒祠枕大道,尚记吴城邗。远近绿阴合,水衬红荚残。陇麦齐若剪,随风卷波澜。罢农喜有望,守臣心粗宽。萧疏禅智寺,坏址不甚完。丛花乱芍药,篱竹摧琅玕。空有亭亭柏,成行如笔端。供帐具朝膳,僚寀成清欢。小杜诗板暗,乐石曾未刊。乘兴诣茶圃,百步登平峦。摘焙试烹啜,甘挹零露漙。午过倦微暑,堤路腾归鞍。天子忧岁旱,引咎古所难。列郡承新诏,朝夕弗敢安。况此行春意,固不在游盘。朝廷责吏治,莫若久其官。政和气亦应,灾沴无由干。愿循三载旧,庶几酬素餐。
https://shici.929r.com/shici/RNRwf9gC7.html
圣朝佳节遇长春,跪捧金炉祝又焚。
宝藏发来天地秀,兵戈销后帝皇尊。
太平基址千年永,混一车书万古存。
更有馨香满芳槛,和风迟日在兰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