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若实有,则合有色形。
五蕴若实无,则合无形声。
祇为假名字,所以妄来停。
若了名相空,事尽总惺惺。
心王无障碍,摆拨三界行。
五蕴若实有,则合有色形。
五蕴若实无,则合无形声。
祇为假名字,所以妄来停。
若了名相空,事尽总惺惺。
心王无障碍,摆拨三界行。
这首诗歌咏的是佛教的五蕴(色、受、想、行、识)概念,表达了对现象界和心灵状态的深刻洞察。开篇即提出“五蕴若实有,则合有色形”,指出如果五蕴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它们就会结合成有形之物,即我们所见到的世界。这一观点体现了佛教对现实世界的看法,认为一切都是由心识所构成。
接着“五蕴若实无,则合无形声”则进一步阐述,如果五蕴不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它们就会转化为无形的声音。这两句诗表达了佛教中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相互依存的哲学思想,强调心识对现实的构建作用。
“祇为假名字,所以妄来停”一句则批判了世间的一切名相都是虚幻不实的,只是为了区分和认识而设定的概念。因此这些名相并无实际意义,只是让人们产生错误的认知。
“若了名相空,事尽总惺惺”表达的是如果能够洞察到这些名相的空性,那么一切世间事物也就都清楚明白了。这一句诗体现了佛教修行中对真理的追求,以及通过智慧来看破世俗迷雾的过程。
最后,“心王无障碍,摆拨三界行”则描绘了一种境界,那就是当心灵没有任何障碍时,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六道轮回(即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之间穿梭。这一句诗展现了作者对于达到解脱状态的向往,能够超越世间束缚,达成精神上的自由。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五蕴的讨论,展示了佛教中对心识与现实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名相空性的认知。同时,它也反映出作者对于解脱和智慧追求的心灵境界。
暮管青衫湿。念家山、茫茫对此,百端交集。
礌块填胸浇不尽,笑向青天长揖。
梦中蚁、日中驹隙,何者人生为不朽,但歧途、如此真堪泣。
肠断也、一声笛。添衣坐待天河直。
倚危樯帽檐欹侧,寒星历历。
小聚他时亦增感,几点雪泥鸿迹。
君自整、排风毛翼。
我有慈亲离不得,出门心、已作归飞鹢,忆今夕、是何夕。
毛颖先生,新除授、蔚蓝天使。
青眼内,生平不识,杨朱墨氏。
翠壁闲题应灭迹,绿天遍写难寻字。
草新诗、待借碧纱笼,添骡子。
黛眉恨,何关尔、青衫泪,多由此。
判升沈,一旬辛苦,三年悲喜。
疏密圈来方入彀,纵横抹去非知己。
比卢公、老脸坐中书,操生死。
混混黄流,秋九月、狂澜初落。
背夕照,扬舲东去,扁舟如雀。
千尺射波浮日彩,一沟洪水围天脚。
破烟云,两朵北邙山,青如昨。
橹声轧,潜蛟愕,帆影侧,游鳞跃。
笑当年,割据今朝城郭。
数折源通星宿远,一层冰绕昆仑弱。
把英雄,事业问前朝,消河洛。
御书楼畔东南去,高亭翼然孤迥。
雉蝶周环,鸥波俯鉴,约略园林蹊径。
依然画境,花屿支筇,柳潭舣艇。
更喜璇题,倬云天藻尚辉映。
而今熙皞历久,爱山僧朴遬,还事温凊。
磴道同攀,云堂小憩,坐觉上光悦性。斜阳半岭。
正落叶黄深,古松青凊。便有尘襟,也随秋气静。
一鞭晴雪关山路,骊歌骤添愁绪。
壮岁功名,岩疆保障,拭目看君此去。
殷勤诉与,有涸辙赪鲂,共思苦雨。
几辈纷纭,可怜民莫向谁诉。
先朝长驾远抚,翠华临幸日,恩洽垓宇。
地拱神京,天临大漠,中外屏藩要处。时巡待举。
愿载道循声,奉迎銮辂。幸与穷黎,转将春气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