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君心印作何颜,心印何人敢授传。
历劫坦然无异色,呼为心印早虚言。
须知本自灵空性,将喻红垆焰里莲。
莫以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
问君心印作何颜,心印何人敢授传。
历劫坦然无异色,呼为心印早虚言。
须知本自灵空性,将喻红垆焰里莲。
莫以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
这首诗《心印》由唐代诗人常察所作,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探讨了心印的本质与意义。
首句“问君心印作何颜”,以提问的方式引出主题,引导读者思考心印的形态与表现。接着,“心印何人敢授传”提出疑问,暗示心印并非轻易可得,需要有资格或修为的人才能传授。
“历劫坦然无异色”描绘了心印在经历无数劫难后依然保持不变的特质,展现出其坚定与恒久。“呼为心印早虚言”则指出人们对于心印的称呼可能过于轻率,实际上心印的真谛远非言语所能完全表达。
“须知本自灵空性”揭示了心印的本质在于其内在的灵性和空性,强调了心印与宇宙真理的深刻联系。“将喻红垆焰里莲”运用比喻,将心印比作火焰中的莲花,象征着在炽热的考验中依然能绽放出纯净与美好,进一步阐述了心印的高洁与不凡。
最后,“莫以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告诫人们不能简单地将无心等同于道,真正的道还隔着一层理解与实践的障碍。这句诗提醒读者,追求真理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深入探索和实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心印的深刻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真理和修行的独到见解,富有哲理意味,引人深思。
唾贼面,折贼骨。倒用司农印,愤夺源休笏。
伟哉太尉抑何烈,平生段秀实,斯言乃敢污吾耳。
不见尚书府前一军甲,吾戴吾头自来矣。
尔贼敢滔天,吾笏不汝全,血流被面匍而前。
吾头可刃体可镬,此笏击贼贼胆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