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势已离天命去,孤臣狼狈阻残兵。
分当如此馀非计,事讫无成死有名。
平日公卿咸肉食,千年忠义属书生。
天心悔祸宁无日,惜不令公见肃清。
国势已离天命去,孤臣狼狈阻残兵。
分当如此馀非计,事讫无成死有名。
平日公卿咸肉食,千年忠义属书生。
天心悔祸宁无日,惜不令公见肃清。
这首诗是明代文徵明所作的《咏文信国事四首》中的第三首,通过对历史人物文天祥的追忆与感慨,展现了诗人对忠诚与正义的深刻思考。
首句“国势已离天命去”,描绘了国家命运的衰败,暗示了南宋末年国力衰退的历史背景。接着,“孤臣狼狈阻残兵”一句,形象地刻画了文天祥在国家危难之际,作为孤臣面对残兵败将时的艰难处境,表现了他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无奈。
“分当如此馀非计,事讫无成死有名。”这两句表达了文天祥对于自己命运的无奈接受,以及即使最终未能改变国家的命运,但他的牺牲和忠诚将永载史册,留下千古英名。这种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之间复杂关系的探讨,体现了诗人的深沉思考。
“平日公卿咸肉食,千年忠义属书生。”这一对比句揭示了当时官场的腐败与文人坚守的道德准则之间的鲜明反差,强调了文天祥等文人学者在乱世中坚持正义的可贵品质。
最后,“天心悔祸宁无日,惜不令公见肃清。”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认为上天终会悔悟并带来和平,可惜未能让像文天祥这样的忠臣良将见证到国家的清明与安定。这既是对历史的哀叹,也是对未来的期盼。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人物文天祥的追忆,深刻反映了忠诚、正义与历史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与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定军山前逢故老,百年谁识荒山道。
青驺结盖重问津,一来吊古一伤神。
时乖不动蛟龙气,野旷空令鸟鹊驯。
白马纶巾堕清汉,星光夜入银河烂。
玉立乌桥一羽毛,缔观尘世如秋毫。
向时聚沙聊戏剧,今古悠悠俱辟易。
玄菟长护战旗翻,山鬼深藏马行蹠。
襄阳耆旧尽凋残,蔡水东流不忍观。
椒浆若下云中奠,应记从军旧乡县。
僰雨羌云满笛风,三声猿落郁林东。
苍凉薄暮无所见,遥想当时庞德公。
闲园无意作衰天,水气花阴事事然。
霜后芙蓉犹有露,冬前杨柳暂为烟。
鱼龙夜惜残秋去,乌鹊寒惊片月迁。
四序栖寻吾欲遍,爱君不独在林泉。
诸公纷纷去何所,隔岸荧荧高烛举。
若非去挟秦家姝,定是将偷邛市女。
一从西蜀老王孙,千骑东方总不论。
也乏使君呼共载,也无游女解宵奔。
无缘此属翩连去,飘飘晔晔知何处。
翠纳香奁夜著人,绛蜡清笙几回曙。
当时我亦俊人群,情如秋水气如云。
有酒谁家惜酣畅,饶花是处怯离分。
如今两鬓笼纱帽,轻烟澹粉何曾到。
眼看诸公淹夜游,心知此事从谁道。
衙斋独宿清汉斜,灯影笼窗半落花。
拚不风流长睡去,却持残梦到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