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饮马,暮饮马,饮马日日长城下。
朔风吹鬓寒,黄云迷四野。
沙场冰僵塞草死,惟有长城窟中水。
挽马立踟蹰,马毛如猬起。
但愁窟中澌,寒浸伤马齿。
忆惜少年场,习射走长杨。
不昔障泥五花锦,昆明池里刷龙骧。
秋风几度马齿长,长城窟下老边疆。
老边疆,历风霜。
低头窟里愁无限,举头落日思帝乡。
君不见,边马归心思汉月。
又不见,壮士暮年悲白发!
朝饮马,暮饮马,饮马日日长城下。
朔风吹鬓寒,黄云迷四野。
沙场冰僵塞草死,惟有长城窟中水。
挽马立踟蹰,马毛如猬起。
但愁窟中澌,寒浸伤马齿。
忆惜少年场,习射走长杨。
不昔障泥五花锦,昆明池里刷龙骧。
秋风几度马齿长,长城窟下老边疆。
老边疆,历风霜。
低头窟里愁无限,举头落日思帝乡。
君不见,边马归心思汉月。
又不见,壮士暮年悲白发!
这首诗描绘了饮马长城窟的场景,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感和苍凉的边塞气息。诗人以“朝饮马,暮饮马”开篇,形象地展现了边防军士日常生活的艰苦与单调,每日在长城脚下饮水,生活充满着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过去的怀念。
“朔风吹鬓寒,黄云迷四野”,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渲染了一种荒凉、寒冷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边疆的遥远和危险。接着,“沙场冰僵塞草死,惟有长城窟中水”,进一步强调了边疆环境的恶劣,只有长城窟中的流水成为唯一的生机。
“挽马立踟蹰,马毛如猬起”,描绘了士兵与战马之间的情感联系,马毛如刺起,既表现了战马的疲惫与痛苦,也反映了士兵内心的挣扎与无奈。这种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感,增添了诗歌的感染力。
“但愁窟中澌,寒浸伤马齿”,表达了对战马命运的担忧,以及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反思。而“忆惜少年场,习射走长杨”,则通过回忆昔日的辉煌,反衬出当前的困苦与失落。
“不昔障泥五花锦,昆明池里刷龙骧”,描述了过去军旅生活的奢华与荣耀,与当前的艰苦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秋风几度马齿长,长城窟下老边疆”,通过时间的流逝,展现了边疆军人的岁月沧桑,以及他们对边疆的忠诚与坚守。
“老边疆,历风霜。低头窟里愁无限,举头落日思帝乡”,表达了边疆军人面对艰苦环境时的孤独与思念,以及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最后,“君不见,边马归心思汉月。又不见,壮士暮年悲白发!”以边疆战士的视角,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同时也对壮志未酬的战士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边疆军人的生活状态、情感世界以及对和平的向往,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是清代边塞诗中的佳作。
平生交一臂,观化此山川。
俯仰成陈迹,高低俱绝弦。
浮云杳何处,衰病兀萧然。
扰扰红尘合,谁予慰目前。
吾昔评橄榄,不在百果后。
其材中栋梁,其实过橙楱。
俗人多未识,至美或莫售。
材以远见遗,实以苦为诟。
华堂娱嘉宾,甘脆陈左右。
此物万里来,真味宁免陋。
欲观绝伦效,宜与危事遘。
江鱼肆潜毒,顷刻辄僵仆。
昔酒发狂醒,千日尚沈瞀。
性命如危弦,一绝不可救。
幸能服刀圭,咄嗟反其旧。
此亦天下奇,能使夭者寿。
岂殊鲁连子,谈笑解纷斗。
功成归海滨,不愿千乘富。
平生笑山涛,非隐复非吏。
今更欲似之,颠瞑老将至。
羡君负清识,于世寡所求。
能从魏阙下,径取江湖游。
扁舟驾长风,千里破高浪。
倚樯一清啸,佚气横云上。
醲碧箬下酒,红鳞苕溪鱼。
綵衣起为寿,此乐天下无。
谁不慕轩冕,顾多困朝市。
人生难自谐,禄仕当若此。
回面簿领役,终岁无一欣。
思君阻晤语,坐想如古人。
百里非遐方,书疏绝相闻。
亦知平生怀,未为疏数分。
昔君幸见怜,约礼博以文。
今也知不及,瞠然已绝尘。
裹饭更欲驰,漭漭风雪晨。
高会汝颍间,千秋愧荀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