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主用死力,构彼铜雀台。
当时台上瓦,百澄为一坯。
烧成比坚玉,翠甲横崔嵬。
西陵既归后,此地日以摧。
后历典午朝,群雄力相豗。
兹台既已倾,此瓦只自堆。
岁久岸谷变,埋没深蒿莱。
初谁得耕人,刳之研松煤。
其理密且润,端歙真可咍。
彦升所有者,一一皆珍材。
自言欲购时,经岁无一枚。
琴纹与锡花,此乃如琼瑰。
前日秘阁下,重匣手自开。
示我者佳绝,恰用一朴裁。
形模甚古野,用可资怪魁。
归来作诗乞,愿致无迟回。
魏主用死力,构彼铜雀台。
当时台上瓦,百澄为一坯。
烧成比坚玉,翠甲横崔嵬。
西陵既归后,此地日以摧。
后历典午朝,群雄力相豗。
兹台既已倾,此瓦只自堆。
岁久岸谷变,埋没深蒿莱。
初谁得耕人,刳之研松煤。
其理密且润,端歙真可咍。
彦升所有者,一一皆珍材。
自言欲购时,经岁无一枚。
琴纹与锡花,此乃如琼瑰。
前日秘阁下,重匣手自开。
示我者佳绝,恰用一朴裁。
形模甚古野,用可资怪魁。
归来作诗乞,愿致无迟回。
此诗描绘了一种对历史遗迹的感慨和对高雅艺术品的追求。开篇便以铜雀台的雄伟与毁灭为背景,勾勒出一幅历史沧桑的画面。"魏主用死力,构彼铜雀台"直接点出了历史人物的宏大志向,而"当时台上瓦,百澄为一坯"则通过对比,表现了时间流逝与物是人非的意境。
接下来的"烧成比坚玉,翠甲横崔嵬。西陵既归后,此地日以摧"更深化了这种感觉,不仅展示了铜雀台的壮观,也反映出历史变迁中物质文明的脆弱。
诗人在历经沧桑之后,转而关注于寻觅古瓦砚这一行为。通过对陈彦升觅古瓦砚的情形描述,展现了对于传统艺术品的珍视和渴望。"其理密且润,端歙真可咍"一句,不仅在形容古砚的质地,更是在赞美这种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深远意义。
最后,以"归来作诗乞,愿致无迟回"作为结束,表现了诗人对于这份寻觅与追求的迫切期待,以及对传统艺术的尊重和向往。整首诗通过对古瓦砚的探寻,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记忆的珍视以及对于高雅文化品味的不懈追求。
我生守蓬蒿,寸步困偪仄。
忽成沧海游,捩眼恣天色。
坤舆漾空虚,洪河洵涓滴。
扶桑浇悬根,滇㴐知不隔。
夜半天鸡鸣,霞烧半海赤。
绛阙烂温汾,三山下临逼。
掉头顾平地,夜气正黝黑。
良久火轮出,游氛渐开辟。
燋劳念冯生,始觇东方白。
安知金鸦辉,早射昆崙脊。
雅禊延之颂,元嘉十一年。
临瞻天有象,镜彻海无边。
高远星垂极,清莹月印川。
卦占爻九五,光满界三千。
云烂居辰后,河澄洗甲先。
运枢功作帱,保鉴德如渊。
在上明明者,其流浩浩然。
覆涵周庶汇,帝泽溥垓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