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今七世,谁复似君家。
盛事追公艺,高风映伯华。
板舆方就养,玉树遽兴嗟。
叔子今何在,魂应到马牙。
一门今七世,谁复似君家。
盛事追公艺,高风映伯华。
板舆方就养,玉树遽兴嗟。
叔子今何在,魂应到马牙。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之道的《哀汤与立父(其二)》。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在追忆和怀念一位已经去世的亲人或朋友。在古代中国,一门七世同堂是一个家族繁荣昌盛的象征,而“谁复似君家”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份繁华难以再现的感慨。"盛事追公艺,高风映伯华"则是在赞美这位已逝者的伟大功绩和高尚品格。
"板舆方就养,玉树遽兴嗟"中的“板舆”指的是古代贵族或官宦使用的车辆,“玉树”则喻指君子或德才兼备之人,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逝者的尊敬和不舍。最后两句“叔子今何在,魂应到马牙”,诗人通过对逝者灵魂的追问,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思念之情,以及希望逝者安息的愿望。
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真挚,通过对逝者的怀念和赞美,展现了一种超越生死的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