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府常披舆地图,西极江源东竟海。
中流银发能许长,氐父乃如黍米在。
获金名易裴头陀,祗园高下临澄波。
自兹胜迹擅吴下,骚人禅客游恒多。
南国重来命巡楫,风恬浪静韶春日。
佳境毕景不能穷,琳宫梵宇层楼赤。
石?万劫埋仙魄,髯翁吟际髯应黑。
今来古往炽然明,不迁者存底用惊。
福地只宜泯六识,山色江声定何物。
印公留带可镇山,当时公案足警顽。
苏公不言言未已,试看衮衮东流水。
册府常披舆地图,西极江源东竟海。
中流银发能许长,氐父乃如黍米在。
获金名易裴头陀,祗园高下临澄波。
自兹胜迹擅吴下,骚人禅客游恒多。
南国重来命巡楫,风恬浪静韶春日。
佳境毕景不能穷,琳宫梵宇层楼赤。
石?万劫埋仙魄,髯翁吟际髯应黑。
今来古往炽然明,不迁者存底用惊。
福地只宜泯六识,山色江声定何物。
印公留带可镇山,当时公案足警顽。
苏公不言言未已,试看衮衮东流水。
此诗《游金山寺再叠苏轼韵》是清代诗人弘历所作。全诗以游历金山寺的经历为线索,描绘了金山寺的壮丽景色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首句“册府常披舆地图”,开篇即以“册府”象征知识的宝库,引出对地理知识的探索,随后点出金山寺位于西极江源与东海之间,地理位置独特。接着“中流银发能许长”一句,以“中流”指长江,描绘出江水的浩荡与银白的波光,形象生动。
“氐父乃如黍米在”运用比喻,将金山寺比作藏于谷粒之中的珍宝,强调其珍贵与不易发现。接下来“获金名易裴头陀”一句,赞美了金山寺的名声如同裴头陀般广为人知。
“祗园高下临澄波”描绘了金山寺周围环境的宁静与美丽,“自兹胜迹擅吴下,骚人禅客游恒多”则点明金山寺作为江南胜地,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
“南国重来命巡楫,风恬浪静韶春日”写出了再次游览金山寺时的愉悦心情,以及春日里风平浪静的美好景象。“佳境毕景不能穷,琳宫梵宇层楼赤”则赞叹金山寺建筑的精美与宏伟。
“石?万劫埋仙魄,髯翁吟际髯应黑”通过描述石像与髯翁的形象,展现了金山寺历史的悠久与文化的深邃。“今来古往炽然明,不迁者存底用惊”表达了对金山寺历史传承的感慨。
“福地只宜泯六识,山色江声定何物”则借山水之声,暗示了金山寺的超凡脱俗。“印公留带可镇山,当时公案足警顽”赞扬了前人的智慧与贡献。“苏公不言言未已,试看衮衮东流水”最后以苏轼的诗句收尾,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金山寺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金山寺深厚情感与深刻思考,同时也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殿坳经幄侍清閒,学术空疏愧在颜。
从驾滥骑承旨马,朝天叨缀舍人班。
登楼虽喜民和乐,论事还惊世险艰。
圣主英姿同艺柤,诸君何苦恋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