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内閤钱公宠惠高丽扇以梅州大纸报之仍赋诗》
《内閤钱公宠惠高丽扇以梅州大纸报之仍赋诗》全文
宋 / 孔武仲   形式: 古风

昨夜秋风来户庭,残灯闪灭微凉生。

得公团扇未及用,挂向空堂神骨清。

但将远趣醒耳目,不独暑月排歊蒸。

惭当厚意无以报,前诗空说玖与琼。

漆箱犹有南中纸,阔似棋枰净如水。

传闻造之自梅州,蛮奴赤脚踏溪流。

银波渗彻云蟾髓,入轴万杵光欲浮。

收藏终恐非吾物,宝剑银钩有时失。

不如包卷归文房,钱公家世能文章。

五日京兆聊尔耳,归步金銮上玉堂。

玉堂不复知吏事,紫橐华簪奉天子。

凤阁曾观思涌泉,谪仙今振辞如绮。

不似冷官太苦辛,吟哦风月愁山鬼。

(0)
注释
秋风:秋季的风。
户庭:庭院。
团扇:圆形扇子,用于驱暑。
神骨清:形容心境清明。
暑月:夏季。
谪仙:指李白这样的才子。
冷官:职位不高或不受重视的官员。
吟哦:吟诵。
翻译
昨晚秋风吹过庭院,昏暗的灯火闪烁着微凉的气息。
还未使用到的团扇在厅堂挂着,显得主人精神清爽。
它只带来远方的情趣,让人心灵清醒,不只是驱散夏日炎热。
遗憾的是,无法回报您的深情厚意,只能用诗篇表达对您的敬佩。
那张来自南方的纸张,质地如同棋盘般宽大且洁净。
听说它是梅岭的匠人赤脚踩在溪水中精心制作的。
纸张透亮如云中月亮,仿佛万杵磨砺的光芒都在其中浮动。
我担心这并非我永久的珍藏,宝剑银钩也有失去的时候。
不如将它带回书房,钱公家族素来擅长诗文。
在京为官的日子只是暂时,离开时走在金銮殿上。
在玉堂之上,我不再关心政务,只侍奉天子。
曾在凤阁中思绪如泉水涌动,如今谪仙般的我才情横溢。
不像冷门官员那样辛苦,吟诗作赋让我远离山鬼的忧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秋的萧瑟气氛,诗人在夜晚感受到了秋风的凉意,残灯闪灭增添了几分凄清。扇子虽已备好,但还未及使用,因为暑热已经不再是问题。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更通过对扇子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于凉爽的向往,以及对朋友深厚情意的报答之苦。

诗中的“漆箱犹有南中纸”一句,透露出诗人对珍贵物品的保存与珍视。接着,“阔似棋枰净如水”则是对这纸质地的生动描绘,表明其洁净平整,如同棋盘一般。而“传闻造之自梅州,蛮奴赤脚踏溪流”几句,则让人联想到远方的风土人情,以及那里的工匠以赤脚在溪流中踏纸,展现了一种原始而纯粹的制作过程。

诗人的心境在“收藏终恐非吾物,宝剑银钩有时失”几句中得到了体现,表达了对于珍贵之物难以长久拥有和保管的忧虑。接着,“不如包卷归文房,钱公家世能文章”则转向了对书籍知识的重视,以及对于钱公家族文学才能的赞赏。

最后几句“五日京兆聊尔耳,归步金銮上玉堂。玉堂不复知吏事,紫橐华簪奉天子。”表达了诗人在官场中的淡然与超脱,以及对往昔荣耀的回忆。而“凤阁曾观思涌泉,谪仙今振辞如绮。不似冷官太苦辛,吟哦风月愁山鬼”则是对过去经历的反思和现实处境的无奈感受,以及诗人内心深处对于自然美景的向往与情感的流露。

整首诗通过对物品、自然、友情以及个人情怀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世界。

作者介绍

孔武仲
朝代:宋   字:常父   籍贯:宋临江新淦   生辰:1041—1097

(1041—1097)宋临江新淦人,字常父。孔文仲弟。仁宗嘉祐八年进士。哲宗元祐初,历秘书省正字、集贤校理、国子司业。四年,为著作郎,论科举之弊,诋王安石《三经新义》,请复诗赋取士,又欲罢大义而益以诸经策。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八年,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坐元祐党夺职,居池州卒。与兄孔文仲、弟孔平仲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有《诗书论语说》、《金华讲义》、《芍药谱》、《内外制》、《杂文》、《宗伯集》(编入《清江三孔集》)。
猜你喜欢

宫词·其九十

踊跃新羁已过关,未高生怕别人盘。

到窝路数无多掷,急满须防将马阑。

(0)

宫词·其七十五

永昼嫔嫱小燕阑,投壶雅戏集清欢。

众中最觉天机巧,平送筠筹觅倚干。

(0)

宫词·其六十七

召对词臣幄殿华,密宣令草相公麻。

黄庭诏下齐欢舞,望协群工共叹嗟。

(0)

次韵见寄两绝·其二

七分年纪十分愁,物理乘除不自由。

死葬生游今得地,却嗟无计共迟留。

(0)

读华严经三绝·其二

老境侵寻上砌苔,自然生意不应栽。

便应烈日鳞潜去,能得愁怀几度开。

(0)

饷茶不容少待二绝·其二

厌厌酒病结春阴,邻笛传来恨更深。

拟借春风联袂去,遏云佳处托知音。

(0)
诗词分类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诗人
吕不韦 公羊高 谷梁赤 宁戚 孔子 墨子 江采萍 徐惠 李朝威 李延寿 房玄龄 吴理堂 邹弢 孙梁 洪昇 郭麐 冯云山 高鹗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