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不如蝴蝶,隔墙知有花。
随风飘别院,得意过东家。
涉远终须马,扑丛常畏蛇。
春归在何日,莫遣涴泥沙。
恨不如蝴蝶,隔墙知有花。
随风飘别院,得意过东家。
涉远终须马,扑丛常畏蛇。
春归在何日,莫遣涴泥沙。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感悟。首句“恨不如蝴蝶,隔墙知有花”运用对比手法,将蝴蝶的自由与轻盈与人的局限性相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美好事物的渴望。蝴蝶能够穿越隔阂,感知墙外的花香,而人却受限于现实,难以触及那些遥不可及的美好。
接着,“随风飘别院,得意过东家”进一步展现了蝴蝶的自由与灵动,它不受拘束地在不同的空间中飞翔,似乎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快乐与满足。这种形象不仅生动地描绘了蝴蝶的生活状态,也暗喻了诗人对于自由与幸福的追求。
“涉远终须马,扑丛常畏蛇”则通过具体的行动与可能遭遇的风险,反映了人在追求美好时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无论是长途跋涉还是深入丛林,都需要勇气与智慧,同时也伴随着未知的风险。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述,也是对人生旅途的隐喻,提醒人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要谨慎前行,同时也要有足够的准备面对可能出现的困难。
最后,“春归在何日,莫遣涴泥沙”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保持纯洁与坚持自我的期许。春天象征着新生与希望,但春天何时归来,却无人能准确预知。因此,诗人告诫自己不要让心灵受到污染,即不要让外界的纷扰与诱惑侵蚀内心的纯净与坚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蝴蝶自由飞翔的描绘,以及对人生旅途中的困难与挑战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由、美好与纯净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蕴含了对时间、自我与外界关系的深刻洞察。
前年见公沧海上,法会堂堂万骑将。
今年见公浙河东,犹是当时旧老翁。
送行更有天童老,骐骥齐驱猎霜草。
野狐射干胆欲破,不但独喷群马倒。
我衰且病百念绝,便得从公不为早。
忘情遁迹亦未是,言与不言俱一扫。
世人扰扰不归家,公行问渠有何好。
公如玉壶冰,见即离烦热。
况当清秋悬,更自贮霜月。
中边本无垢,何处觅焚爇。
盛以百鍊铜,此亦不得折。
初蒙一日款,遽有千里别。
扁舟转青齐,岁事当雨雪。
远行不赢粮,已悟服食诀。
古来饕餮徒,颇谓一世杰。
唾壶彼何知,便为如意缺。
观其所用心,俱不异鼠窃。
首阳独往人,渠自饱薇蕨。
举头公一笑,百虑无以绝。
江源初滥觞,末乃流不竭。
伤哉韝上鹰,一饱便飞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