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若绝尘嚣,遐瞻散郁陶。
树藏僧舍小,云截笋峰高。
兴寄清秋迥,游耽净域豪。
何当苍翠处,倚柏一挥毫。
兰若绝尘嚣,遐瞻散郁陶。
树藏僧舍小,云截笋峰高。
兴寄清秋迥,游耽净域豪。
何当苍翠处,倚柏一挥毫。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远离尘嚣、静谧祥和的山林寺院景象。诗人以“兰若绝尘嚣”开篇,直接点明了法海寺所在之地远离尘世喧嚣的特点,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接着,“遐瞻散郁陶”一句,通过远眺的动作,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陶醉。
“树藏僧舍小,云截笋峰高”两句,运用对比手法,一方面描绘了树木掩映下的小巧僧舍,另一方面则以高耸入云的笋峰衬托出寺院的幽静与高洁。这种自然景观与人文建筑的和谐共存,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也寄托了他对精神家园的向往。
“兴寄清秋迥,游耽净域豪”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在此地感受到的独特情感体验。在清冷的秋日里,诗人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仿佛在这片净土中找到了豪迈与自由。这里的“净域”既指法海寺所在的自然环境,也暗含着对心灵纯净境界的追求。
最后,“何当苍翠处,倚柏一挥毫”表达了诗人希望在这样的环境中挥洒才情的愿望。这里的“苍翠处”象征着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自然环境,而“倚柏一挥毫”则是诗人期待在此美景中创作,将这份美好与宁静化为文字,留下永恒的印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法海寺及其周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纯净生活的向往,以及在自然美景中寻求心灵慰藉的深刻情感。
凉气薄莫商,时菊委多露。
兹辰足相娱,舟楫旋且具。
往日岂复来,新人已如故。
百年几两屐,更踏涵山去。
穿空上危级,身高鸟飞处。
江天入遐眺,暝色起烟树。
始昏见横参,岁与秋俱暮。
君子殊未来,役车在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