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寺祠灵境,寻真到隐居。
夤缘幽谷远,萧散白云馀。
晚节持僧律,他年著道书。
海边曾狎鸟,濠上正观鱼。
寂静求无相,淳和睹太初。
一峰绵岁月,万性任盈虚。
篱隔溪钟度,窗临涧木疏。
谢公怀旧壑,回驾复何如。
肃寺祠灵境,寻真到隐居。
夤缘幽谷远,萧散白云馀。
晚节持僧律,他年著道书。
海边曾狎鸟,濠上正观鱼。
寂静求无相,淳和睹太初。
一峰绵岁月,万性任盈虚。
篱隔溪钟度,窗临涧木疏。
谢公怀旧壑,回驾复何如。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修行者寻求真理的旅程。开篇"肃寺祠灵境,寻真到隐居"表明诗人来到了一个庄严神圣的庙宇环境中,在这里他寻找心中的真理,并选择了隐居的生活。
接下来的"夤缘幽谷远,萧散白云馀"写出了修行者深入幽静的山谷之中,与远离尘世的白云相伴,这里"夤"字用来形容山路曲折而遥远,"萧散"则形容云烟的飘逸与淡雅。
诗人通过"晚节持僧律,他年著道书"表达了对佛法或道家的修行与学习,这里的"晚节"可能指的是时间的晚期或者生命的后半段,而"他年"则是指过去的岁月。这里强调了诗人对于宗教知识的追求和记录。
接着的"海边曾狎鸟,濠上正观鱼"则描绘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这里的"狎"字意味着亲近或玩耍,而"观"则是仔细观看。诗人在大自然中观察到鸟儿的活跃和鱼儿的悠然,体现了他对自然界生灵之美好的感悟。
"寂静求无相,淳和睹太初"表达了诗人追求内心的清净与平和,以及对于原始、纯朴状态的向往。这里的"无相"来自佛家思想,指的是超越世间相对之见,而"淳和"则是形容一种纯真自然的情怀。
一峰绵岁月,万性任盈虚"继续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宇宙的广阔。诗人在山中度过了长久的岁月,这里的"绵"字表达了时间的漫长,而"万性"则是指自然界万物之性,"任盈虚"意味着接受并顺应自然的变化与空旷。
最后两句"篱隔溪钟度,窗临涧木疏"描绘了一种宁静的生活状态。诗人居住的地方被小溪环绕,小溪上的水车发出了节奏,如同钟声,这里的"篱"字形容了周围的环境,而"窗临涧木疏"则是说窗外有清澈的小溪流过,溪边长着疏朗的树木。
谢公怀旧壑,回驾复何如"诗尾部分表达了一种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不舍。这里的"谢公"可能是一位曾经来访的尊者或朋友,而"回驾"则意味着返回或者结束某个旅程,这里的"何如"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留给读者的想象。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展现了诗人对于精神修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切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