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食取无尽,心参用有馀。
偶披风送爽,恰傍竹延虚。
倾听神俱静,含清志以舒。
龙文依节变,凤籁自竿徐。
落落八琅作,萧萧五蕴除。
辨声师旷擅,到此合茫如。
耳食取无尽,心参用有馀。
偶披风送爽,恰傍竹延虚。
倾听神俱静,含清志以舒。
龙文依节变,凤籁自竿徐。
落落八琅作,萧萧五蕴除。
辨声师旷擅,到此合茫如。
这首诗描绘了在竹林中聆听微风拂过竹叶的声音,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风与竹的和谐共生,以及这种自然之音对心灵的洗涤作用。诗中的“耳食取无尽,心参用有馀”表达了通过听觉感受无穷无尽的大自然之美,而内心则能从中汲取丰富的感悟。接着,“偶披风送爽,恰傍竹延虚”描绘了在竹林中感受到的清凉与宁静,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寻求心灵慰藉的人们准备的一片净土。
“倾听神俱静,含清志以舒”进一步强调了自然之声对人心灵的净化作用,让人在聆听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舒展。接下来的“龙文依节变,凤籁自竿徐”运用了比喻手法,将风声比作龙文和凤籁,形象地描绘了风声随着竹竿的节奏变化,如同音乐一般美妙动听。
“落落八琅作,萧萧五蕴除”则通过声音的层次感和净化效果,表达了在自然之声的洗礼下,心灵得以释放,杂念被清除。“辨声师旷擅,到此合茫如”最后两句提到古代音乐大师师旷擅长辨识声音,这里的“到此合茫如”可能意指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人与自然、心灵与外界达到了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仿佛所有的界限都消失了,心灵得到了彻底的解放和融合。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描绘,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以及在自然中寻找心灵慰藉的深刻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