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公死后闲名在,末后句如黄石书。
杀尽英雄人不见,子房两眼似愁胡。
素公死后闲名在,末后句如黄石书。
杀尽英雄人不见,子房两眼似愁胡。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释德洪所作,名为《余尝问无尽居士》,通过借古喻今,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素公死后闲名在”,开篇即以素公为例,虽已逝去,但其名声犹存,引出对名与实、生与死之间关系的探讨。素公,这里可能指代的是历史上或文学作品中的某位高僧或智者,其名声虽久远流传,但其真实的精神内涵是否能被后世完全理解与传承,值得深思。
“末后句如黄石书”,将素公的遗言比作黄石公所授的兵书,暗示这些话语蕴含着深奥的智慧和策略,如同古代兵法一样,需要细细品味与实践,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精髓。
“杀尽英雄人不见,子房两眼似愁胡”,这两句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这里的“英雄”不仅指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更泛指那些在各自领域有所成就的人。子房,即张良,汉初谋臣,以其智谋辅佐刘邦建立汉朝,被誉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典范。诗句中提到“杀尽英雄人不见”,暗含了对英雄人物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被遗忘的感慨;而“子房两眼似愁胡”则表达了对智者、英雄在世时未被充分理解和重视的悲哀,同时也暗示了他们留下的智慧与策略在后世的影响力。
整首诗通过素公、黄石公、张良等历史人物的典故,以及对名与实、生与死、英雄与智者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智慧、历史的深刻洞察与独到见解。诗中寓言式的表达手法,使得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引发对于自身生活、社会现象乃至宇宙真理的深入思考。
郊原春欲暮,桃杏落纷纷。
何处随芳草,留家寄白云。
听莺情念友,看竹恨无君。
长啸高台上,南风冀尔闻。
莫恨扁舟去,川途我更遥。
东西潮渺渺,离别雨萧萧。
流水通春谷,青山过板桥。
天涯有来客,迟尔访渔樵。
作范宫闱睦,归真道艺超。
驭风仙路远,背日帝宫遥。
鸾殿空留处,霓裳已罢朝。
淮王哀不尽,松柏但萧萧。
宫禁恩长隔,神仙道已分。
人间惊早露,天上失朝云。
逝水年无限,佳城日易曛。
箫声将薤曲,哀断不堪闻。
淮南摇落客心悲,溳水悠悠怨别离。
早雁初辞旧关塞,秋风先入古城池。
腰章建隼皇恩赐,露冕临人白发垂。
惆怅恨君先我去,汉阳耆老忆旌麾。
雄图争割据,神器终不守。
上下武昌城,长江竟何有。
古来壮台榭,事往悲陵阜。
寥落几家人,犹依数株柳。
威灵绝想像,芜没空林薮。
野径春草中,郊扉夕阳后。
逢君从此去,背楚方东走。
烟际指金陵,潮时过湓口。
行人已何在,临水徒挥手。
惆怅不能归,孤帆没云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