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桃接李尽成春,果硕花浓树愈新。
难怪球西新辟地,白人换尽旧红人。
移桃接李尽成春,果硕花浓树愈新。
难怪球西新辟地,白人换尽旧红人。
这首诗《己亥杂诗(其二十三)》由晚清诗人黄遵宪所作,通过“移桃接李”这一形象化的手法,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也寓含着对社会变革与时代更迭的深刻思考。
首句“移桃接李尽成春”,以“移桃接李”这一动作,生动地展现了春天到来时万物复苏的景象。桃花和李花在春风中绽放,不仅带来了视觉上的美丽,也象征着生命力的勃发。这里的“尽成春”强调了春天的全面覆盖,万物皆被春意所感染,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次句“果硕花浓树愈新”,进一步深化了春天的主题。硕大的果实与浓郁的花朵,不仅使树木更加生机勃勃,也寓意着经过春日的滋养,事物得以成长壮大。这不仅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的象征,暗示着通过努力与创新,社会可以不断进步,焕发出新的活力。
后两句“难怪球西新辟地,白人换尽旧红人”,则将视角转向了更广阔的层面,探讨了社会变革与文化变迁的问题。这里的“球西”可能指的是西方世界,“新辟地”与“旧红人”的更替,反映了时代变迁中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融合。通过“白人换尽旧红人”的描述,诗人或许暗指西方文明的传播与影响,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原有文化或价值观的改变与消失。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赞美了自然界的春天之美,更蕴含了对社会变革与文化演进的深思。黄遵宪通过富有象征意义的诗句,表达了对新时代的期待与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展现了其作为一位爱国诗人的情怀与视野。
染黛浮空,凝妆伫远,数峰底事含颦。
十样新眉,从他雨抹烟匀。
龙绡便面宜歌舞,看亭亭、玉骨冰神。
几销魂,翠被余香,锦瑟清尘。
如今归去湖山畔,对一川平野,一片闲云。
两两渔舟,相过桂渚兰津。
谁将玉斧*明月,柰琼楼、高处无人。
忆王孙,芳草江南,暗*残春。
晚风恶。
墙外杨花正落。
秋千罢、人在琐窗,犹怯春寒下帘幕。
多情倦绣作。
恰了棠梨半萼。
移金雁、应是自调,尽寄深情与弦索。
数声白瓴雀。
又歇拍多时,娇甚弹错。
新声旧谱多忘却。
想红香憔悴,锦书缭邈,匆匆前度见略略。
甚如在天角。
雾阁。
闭银*。
柰梦断行云,青鸟难托。
三生书记情缘薄。
记旧家歌舞,那时行乐。
桃枝人面,问酒家,负旧约。
花信风寒,绮窗深、匆匆禁烟时节。
燕子乍来,宿雨才晴,满树海棠如雪。
黛眉准拟明朝画,灯花翦、妆奁双叠。
负佳约、鹊还误报,燕应羞说。
宝镜将圆又缺。
从涩尽银簧,怕吹鸣咽。
一霎梦魂,也唤相逢,依黯断云残月。
古来多少春闺怨,看薄命、无人如妾。
软绡帕、凭谁寄将泪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