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京望西北,连山郁崔嵬。
百里达关下,两崖忽中开。
林霏递掩映,磴道随萦回。
岂知古燕塞,径以越与台。
夙闻弹琴峡,涧响逾清哀。
行行未及远,秋风涨黄埃。
翠华届榆林,丞相前驱来。
疾还惮迫险,顾瞻复徘徊。
惟天设限蔽,万古何雄哉。
抚迹思往代,键钥每自摧。
皇衢坦荡荡,来往无惊猜。
毡车正联络,怒辄奔春雷。
前趋见行殿,遥峙积雪堆。
腾凌万马驹,暮绕龙虎台。
愚生一何幸,获忝儒臣陪。
凭高未成赋,琐琐嗟微才。
神京望西北,连山郁崔嵬。
百里达关下,两崖忽中开。
林霏递掩映,磴道随萦回。
岂知古燕塞,径以越与台。
夙闻弹琴峡,涧响逾清哀。
行行未及远,秋风涨黄埃。
翠华届榆林,丞相前驱来。
疾还惮迫险,顾瞻复徘徊。
惟天设限蔽,万古何雄哉。
抚迹思往代,键钥每自摧。
皇衢坦荡荡,来往无惊猜。
毡车正联络,怒辄奔春雷。
前趋见行殿,遥峙积雪堆。
腾凌万马驹,暮绕龙虎台。
愚生一何幸,获忝儒臣陪。
凭高未成赋,琐琐嗟微才。
这首诗描绘了居庸关的壮丽景色和历史氛围。诗人吴师道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关隘的雄伟与自然景观的和谐交融。首句“神京望西北,连山郁崔嵬”便勾勒出居庸关所处的地理环境,群山起伏,气势磅礴。接着,“百里达关下,两崖忽中开”,描绘了关隘的豁然开朗,展现出一种豁达的气势。
“林霏递掩映,磴道随萦回”则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关隘内外的自然风光,林木茂盛,山路蜿蜒曲折。接下来,“岂知古燕塞,径以越与台”则将读者的思绪引向历史深处,暗示了居庸关作为古代边防要塞的重要地位。
“夙闻弹琴峡,涧响逾清哀”进一步渲染了关隘周围的自然氛围,弹琴峡的水声似乎带有哀愁,增添了诗作的情感色彩。随后,“行行未及远,秋风涨黄埃”则描绘了行进中的景象,随着秋风的吹拂,黄沙弥漫,给人一种苍凉之感。
“翠华届榆林,丞相前驱来”转而描述了历史人物的活动,翠华代表着帝王的仪仗,榆林则是行进的地点,丞相的前驱则体现了官场的等级秩序。这一段不仅展现了历史的厚重感,也反映了权力的象征。
“疾还惮迫险,顾瞻复徘徊”则表达了对关隘险峻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反映出决策者的犹豫与思考。接下来,“惟天设限蔽,万古何雄哉”是对居庸关自然与人工结合的赞叹,强调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和雄伟。
“抚迹思往代,键钥每自摧”则通过反思历史,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感慨,以及对关隘防御设施可能遭受破坏的担忧。最后,“皇衢坦荡荡,来往无惊猜”则描绘了一幅和平繁荣的景象,与开头的壮丽形成对比,展现了时代的变迁。
“毡车正联络,怒辄奔春雷”通过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车辆的繁忙与速度,仿佛春雷般的轰鸣,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接下来,“前趋见行殿,遥峙积雪堆”则展示了行进中的壮观场景,行殿矗立于积雪之上,显得格外庄严。
“腾凌万马驹,暮绕龙虎台”则通过马匹的奔跑,展现了战场的激烈与英勇,龙虎台则象征着胜利与荣耀。最后,“愚生一何幸,获忝儒臣陪”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能够见证如此壮丽景象的庆幸,同时也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儒臣的一员,不足以完全领略其中的深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居庸关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自然美景和历史地位,也蕴含了对时代变迁、个人际遇以及历史反思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