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关无复老莱衣,陟屺心摧怨夕晖。
泣血可怜犹不死,望乡无处欲何归。
仁山老子方传法,枯木堂中久息机。
不见桃花并柏树,焉知四十九年非。
禅关无复老莱衣,陟屺心摧怨夕晖。
泣血可怜犹不死,望乡无处欲何归。
仁山老子方传法,枯木堂中久息机。
不见桃花并柏树,焉知四十九年非。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处权的作品,名为《简仁山海老用山谷赠灵源老人韵》。诗中充满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和对现实境遇的无奈。
"禅关无复老莱衣"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时光的追忆,"禅关"指的是佛教中的禅定之所,而"老莱衣"则是形容岁月的流逝和人的衰老。这里诗人通过对比,将自己目前的状况与往昔相比较,感慨万千。
接下来的"陟屺心摧怨夕晖"一句,则描绘了一种内心的痛苦和无奈。"陟屺"是古代对山陵之类的地貌的称呼,而"心摧"则形容心灵的疲惫不堪,"怨夕晖"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日落时分所带来的愁绪和不满。
"泣血可怜犹不死,望乡无处欲何归"两句,更是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悲哀。这里的"泣血"形容极度的痛苦,而"可怜"则是对自身命运的同情和愍悯。"望乡"一词,常见于古代文人之口,代表着对于故土的情感牵绊,但在这首诗中,却因为"无处"而加倍强调了诗人的失落与漂泊。
"仁山老子方传法,枯木堂中久息机"两句,则转换了一下情境。这里的"仁山老子"可能是指某位高僧,而"传法"则代表着佛理的传递和禅定的修行。"枯木"形容树木的枯萎,而"堂中久息机"则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休憩。
最后两句"不见桃花并柏树,焉知四十九年非"则又回到时间的主题上来。"不见"一词常用来表达对过往美好事物的怀念,而"桃花并柏树"在这里象征着岁月的流转和生命的循环。"焉知"是疑问词,"四十九年非"则可能是在探讨时间的本质,以及个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悟。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对时间流逝和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
感君惠我二柏树,为君试写万松图。
醉中落笔无远近,醒后看之亦扶疏。
梦入天台第几峰,千岩万壑尽苍松。
晴宵白昼作风雨,屈枝老干蟠虬龙。
闻道此中堪避世,服松餐柏固元气。
祗因轩冕误长生,佳树移来想高致。
野人家在沧海浔,顿令蓬户罗清阴。
病来已弃大夫职,老去能参般若心。
吁嗟乎得此二柏树,何啻双南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