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弗穷理,泥古辞易谬。
炎汉四百年,尺土皆封堠。
胡云当涂高,正统反相授。
堂堂司马公,乃书亮入寇。
朱三亦继唐,此弊孰为救。
青史不足凭,挂一乃万漏。
悲风蟂矶岸,空江泻寒溜。
望帝魂不归,啼痕寄猿狖。
嗟无两舟米,不得纪蜀后。
读史弗穷理,泥古辞易谬。
炎汉四百年,尺土皆封堠。
胡云当涂高,正统反相授。
堂堂司马公,乃书亮入寇。
朱三亦继唐,此弊孰为救。
青史不足凭,挂一乃万漏。
悲风蟂矶岸,空江泻寒溜。
望帝魂不归,啼痕寄猿狖。
嗟无两舟米,不得纪蜀后。
这首清代诗人钱孟钿的《读史偶成》以历史为题材,表达了对历史研究中过分拘泥于传统和文献可能带来的误解的反思。诗中提到“炎汉四百年,尺土皆封堠”,暗示汉朝疆域广大,但土地分封制度可能导致权力纷争。诗人批评司马公在史书中记载诸葛亮北伐为入侵,指出这种偏见可能延续到朱三(朱元璋)时代,强调历史真相不易把握,"青史不足凭,挂一乃万漏",意味着仅凭一部史书难以全面公正。
诗人的情感随着对历史的沉思而深沉,他借蟂矶岸的悲风和空江的寒流,寓言蜀地的哀愁与失落,"望帝魂不归,啼痕寄猿狖",表达了对蜀国命运的哀悼和对历史人物未能得到公正评价的感慨。最后,诗人感叹自己无法像诸葛亮那样提供足够的支持,"嗟无两舟米,不得纪蜀后",揭示了历史研究者无力改变历史局限的无奈。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历史为镜,探讨了历史书写中的问题,体现了诗人对历史真实性的追求和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同情。
峡口夏景清,平明下原隰。
川回路迂远,征骑苦维絷。
山势几断连,岚光时吐吸。
憩石临清泉,迸流溅衣湿。
穿林鸟声乱,摘菂花香袭。
麦秀喜两岐,黎元颇安辑。
故人山中居,肯顾侯门揖。
囊无一文钱,惟有书盈笈。
于今虽坎轲,鸟中孤凤立。
文采自殊凡,终向梧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