耸而削。下视聱牙太恶。
缘延过,直学猿猱,岩突当胸几推落。此行应悔错。
一二从游悸愕。
手扪罅、半趾才容,问道何年废椎凿。俄然转幽壑。
有千尺惊涛,涧底喷薄。乔林闭日阴风作。
更森列奇石,狮蹲凤舞,苍龙偃卧旋奋跃。
或哮虎相搏。崩剥。蔓藤缚。怅旧日翻经,迹已湮却。
两崖高峙如楼阁,但齿齿棱棱,憾摇羁魄。
归来暗省,怕夜里,睡难著。
耸而削。下视聱牙太恶。
缘延过,直学猿猱,岩突当胸几推落。此行应悔错。
一二从游悸愕。
手扪罅、半趾才容,问道何年废椎凿。俄然转幽壑。
有千尺惊涛,涧底喷薄。乔林闭日阴风作。
更森列奇石,狮蹲凤舞,苍龙偃卧旋奋跃。
或哮虎相搏。崩剥。蔓藤缚。怅旧日翻经,迹已湮却。
两崖高峙如楼阁,但齿齿棱棱,憾摇羁魄。
归来暗省,怕夜里,睡难著。
这首《兰陵王·游石门》描绘了作者在游览石门时所见的壮丽景色和内心的感受。开篇“耸而削”三字,便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勾勒出石门山势的峻峭与险峻。接着,“下视聱牙太恶”,通过视觉和触觉的对比,强调了石门的险恶与难以攀登。
“缘延过,直学猿猱,岩突当胸几推落。”这一句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将攀登者比作灵活的猿猴,生动地展现了攀爬过程中的艰难与危险。接下来,“此行应悔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这次冒险行动的后悔,但这种后悔中也蕴含着对自然美景的深深赞叹。
“一二从游悸愕”描述了同行者的反应,既有恐惧也有惊叹,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震撼力。“手扪罅、半趾才容,问道何年废椎凿。”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石门的古老与人工痕迹,让人不禁思考其历史的悠久。
“俄然转幽壑。有千尺惊涛,涧底喷薄。”这一段描绘了石门内部的景象,千尺之深的幽谷中,激流翻腾,声势惊人,充满了动态美和力量感。
“乔林闭日阴风作。”写出了石门内茂密的树林遮蔽阳光,微风吹过,带来阵阵凉意,营造了一种神秘而幽静的氛围。“更森列奇石,狮蹲凤舞,苍龙偃卧旋奋跃。”这一句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石头以生命,形象地描绘了奇形怪状的石头,仿佛它们在风中舞动,展现出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
“或哮虎相搏。崩剥。蔓藤缚。”这里通过动物的咆哮和崩塌的岩石,以及缠绕的藤蔓,进一步强化了石门的原始野性和生命力。“怅旧日翻经,迹已湮却。”表达了对过去文明痕迹消失的遗憾,同时也暗示了自然与时间的永恒力量。
最后,“归来暗省,怕夜里,睡难著。”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在经历了这次探险后内心的复杂感受,既有对自然美景的留恋,也有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以及对生活平静的渴望。
整体而言,《兰陵王·游石门》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想象,不仅展现了石门的壮丽景色,也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自然、时间和人生哲理的思考,是一首富有情感深度和艺术魅力的佳作。
泰山沈寇六十年,旅祭不享生愁烟。
今逢圣君欲封禅,神使阴兵来阻战。
妖氛扫尽河水清,日观杲杲卿云见。
开元黄帝东封时,百神受职争奔驰。
千钧猛簴顺流下,洪波涵淡浮熊罴。
侍臣燕公秉文笔,玉检告天无愧词。
当今睿孙承圣祖,岳神望幸河宗舞。
青门大道属车尘,共待葳蕤翠华举。
今日花前饮,甘心醉数杯。
但愁花有语,不为老人开。
山鸲鹆,长在此山吟古木。
嘲唽相呼响空谷,哀鸣万变如成曲。
江南逐臣悲放逐,倚树听之心断续。
巴人峡里自闻猿,燕客水头空击筑。
山鸲鹆,一生不及双黄鹄。
朝去秋田啄残粟,暮入寒林啸群族。
鸣相逐,啄残粟,食不足。
青云杳杳无力飞,白露苍苍抱枝宿。
不知何事守空山,万壑千峰自愁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