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何重重,行尽土囊底。
岩高日气薄,秀色如新洗。
入门尘虑息,盥漱得清泚。
高堂见真人,不觉首自稽。
祖师古禅伯,荆棘昔亲启。
人迹尚萧条,豺狼夜相抵。
白鹤导清泉,甘芳胜醇醴。
声鸣青龙口,光照白石陛。
尚可满畦塍,岂惟濯蔬米。
居僧三百人,饮食安四体。
一念但清凉,四方尽兄弟。
何言庇华屋,食苦当如荠。
青山何重重,行尽土囊底。
岩高日气薄,秀色如新洗。
入门尘虑息,盥漱得清泚。
高堂见真人,不觉首自稽。
祖师古禅伯,荆棘昔亲启。
人迹尚萧条,豺狼夜相抵。
白鹤导清泉,甘芳胜醇醴。
声鸣青龙口,光照白石陛。
尚可满畦塍,岂惟濯蔬米。
居僧三百人,饮食安四体。
一念但清凉,四方尽兄弟。
何言庇华屋,食苦当如荠。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游太山四首(其三)灵岩寺》,描绘了作者游历泰山灵岩寺时的所见所感。诗人首先赞叹山势之峻峭,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中,感受到山岩间清新的气息和秀美的景色,仿佛一切都被洗涤过一般。进入寺庙,世俗烦恼暂时消散,身心得到清净。他提及寺庙的历史,曾由古禅师开辟,尽管现在人迹稀少,但仍能感受到宁静与祥和。
诗人被白鹤引导着找到清澈的泉水,水质甘甜,胜过美酒。他想象泉水的源头,仿佛有青龙守护,光照如同白石阶梯般明亮。他认为这泉水不仅可供灌溉,还能洗涤蔬米,滋养众生。寺庙里的僧侣们生活简朴,却内心清凉,视天下人为兄弟,这种精神境界超越了物质享受。
最后,诗人感慨,即使身处简陋的寺庙,僧人们也能以苦为乐,如同荠菜一般甘之如饴。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僧侣生活,表达了对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净化的赞美,以及对简朴生活的崇尚。
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
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
毋责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能容人,是大器。
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
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吾教汝,全在是。
汝谛听,勿轻弃。
邑南富岩壑,白水尤奇观。
兴来每思往,十年就兹观。
停驺指绝壁,涉涧缘危蟠。
百源旱方歇,云际犹飞湍。
霏霏洒林薄,漠漠凝风寒。
前闻若未惬,仰视终莫攀。
石阴署气薄,流触溯回澜。
兹游讵盘乐,养静意所关。
逝者谅如斯,哀此岁月残。
择幽虽得所,避时时犹难。
刘樊古方外,感慨有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