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火光烛太庙,米脂盗魁眇目啸。
太常箕尾从胡髯,三寸桐棺乱蝇吊。
谁攀狸首傅灂胶,仅闻义士身姓包。
匆匆不及传名字,剩有馀芬流髹器。
漆身不及豫家儿,井泥自了平生事。
谁言执器多贱工,宁更涂丹凝碧中。
生来未食明室禄,忍看庙貌灰狂烽。
龙湫野老吞声哭,欲写哀歌编野录。
漆书且自藏壁间,井中心央今谁续。
长安火光烛太庙,米脂盗魁眇目啸。
太常箕尾从胡髯,三寸桐棺乱蝇吊。
谁攀狸首傅灂胶,仅闻义士身姓包。
匆匆不及传名字,剩有馀芬流髹器。
漆身不及豫家儿,井泥自了平生事。
谁言执器多贱工,宁更涂丹凝碧中。
生来未食明室禄,忍看庙貌灰狂烽。
龙湫野老吞声哭,欲写哀歌编野录。
漆书且自藏壁间,井中心央今谁续。
这首诗《包义士行》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通过对包义士的描绘,展现了其英勇无畏的精神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诗开篇即以“长安火光烛太庙”描绘出战乱背景下的紧张氛围,紧接着“米脂盗魁眇目啸”点明了故事的主角——一位眼盲的盗贼首领。通过这一对比,凸显了包义士与众不同的英雄形象。
“太常箕尾从胡髯,三寸桐棺乱蝇吊”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包义士在乱世中的悲壮牺牲,以及死后苍蝇环绕的凄凉景象,进一步强化了其英雄形象。
“谁攀狸首傅灂胶,仅闻义士身姓包”则通过设问的方式,强调了包义士的身份之谜,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感和吸引力。
“匆匆不及传名字,剩有馀芬流髹器”表达了对包义士事迹未能被广泛知晓的遗憾,同时暗示其精神将通过某种形式流传后世。
“漆身不及豫家儿,井泥自了平生事”通过对比,赞扬了包义士与豫家儿(可能是指古代某位英雄)相比,虽未留下显赫功名,却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使命,体现了其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谁言执器多贱工,宁更涂丹凝碧中”一句,借物喻人,赞美了包义士即使身处低微,也能像珍贵的器物一样,以其内在的价值影响他人。
“生来未食明室禄,忍看庙貌灰狂烽”表达了包义士虽未享受朝廷的荣华富贵,却能坚守正义,面对战乱,不为所动。
“龙湫野老吞声哭,欲写哀歌编野录”描绘了百姓对包义士的哀悼之情,以及希望将其事迹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的愿望。
“漆书且自藏壁间,井中心央今谁续”则表达了对包义士事迹传承的担忧,同时也暗示了诗人的决心,要将包义士的故事铭记于心,继续传播下去。
整体而言,《包义士行》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塑造了一位虽身份卑微却拥有高尚品德和英勇行为的英雄形象,展现了作者对正义与勇敢的颂扬,以及对历史记忆传承的关注。
夕阳西下,正天开霁宇,星河耿耿。
犹忆红桥排廿四,水部曾教管领。
帘押双丁,阑阴卐字,依样琼楼迥。
尖叉正斗,云边推上金饼。
雅似苏子当年,承天夜访,荇藻交横冷。
幸遇怀民犹未寝,竹柏惊看清影。
韵选牙牌,烟霏茶鼎,彷佛梅花岭。
急催诗钵,夜寒半臂当省。
冷枫笑客,照悴影吴波,素霜新染。寺门半掩。
拂危墙藓襞,旧题诗黯。醉眼登高,怕有山魈昼瞰。
憩游暂。听林叶乱鸦,飘送归帆。回望秋荏苒。
蓦古事今情,尽来荒槛。莫愁系缆。
数齐梁残照,画帘斜飐。看惯江南,剩祇狂吟未减。
翠微暗。独踟蹰、负他长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