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民重农功,稽典肇雩祭。
圣训必躬亲,频年谨从事。
北方春旱多,率似成常例。
龙见未届期,祈请先小祀。
南郊步祷时,忸怩责躬备。
去岁蚤邀眷,首夏甘霖赐。
麦无禾则有,已是叨明惠。
今年乃更幸,膏泽春常暨。
孟夏月之朔,优渥远尔逮。
抚时举常雩,斋居切虔致。
受宠宜若惊,此理无巨细。
广殿引薰风,罘罳晃新霁。
慰惧两相萦,要矣终年计。
勤民重农功,稽典肇雩祭。
圣训必躬亲,频年谨从事。
北方春旱多,率似成常例。
龙见未届期,祈请先小祀。
南郊步祷时,忸怩责躬备。
去岁蚤邀眷,首夏甘霖赐。
麦无禾则有,已是叨明惠。
今年乃更幸,膏泽春常暨。
孟夏月之朔,优渥远尔逮。
抚时举常雩,斋居切虔致。
受宠宜若惊,此理无巨细。
广殿引薰风,罘罳晃新霁。
慰惧两相萦,要矣终年计。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雩祭斋居》。诗中描绘了皇帝亲自参与勤民重农、祈求雨水的雩祭活动,并在斋居期间虔诚祈祷的情景。通过诗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皇帝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视以及对民众福祉的关怀。
首句“勤民重农功,稽典肇雩祭”点明了主题,表达了皇帝亲自参与农事活动和雩祭仪式的决心。接着,“圣训必躬亲,频年谨从事”强调了皇帝亲力亲为,每年都在认真地进行这些活动。诗中提到北方春旱频繁,而皇帝通过雩祭祈求雨水,体现了他对自然现象的尊重和对农业生产的关注。
“龙见未届期,祈请先小祀”描述了雩祭的准备工作,即使龙尚未现身,但已提前进行了祭祀。这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接下来,“南郊步祷时,忸怩责躬备”则展现了皇帝在南郊步行祷告时的庄重与自省。
诗中提到去年早得雨水的恩赐,使得麦子虽未成熟但已有收获,这是对上天恩惠的感激。今年更是有幸,春雨不断,使得农业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皇帝在孟夏月之朔,即农历四月初一,再次举行雩祭,斋居以表虔诚。他深知接受恩宠应心怀感激,无论大事小事皆应如此。
最后,“广殿引薰风,罘罳晃新霁”描绘了雩祭时的景象,宫殿内吹拂着温暖的微风,经过雨后的天空显得格外明亮。皇帝的心境也如同这天气一样,充满了欣慰与希望。“慰惧两相萦,要矣终年计”则表达了皇帝对于一年农业生产计划的重视,以及对民众福祉的深切关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皇帝对于农业生产和民众生活的高度责任感,以及他在面对自然现象时的敬畏之心。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对于农业的重视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