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仁宗皇帝挽诗十首·其九》
《仁宗皇帝挽诗十首·其九》全文
宋 / 文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幡翣离三殿,箫笳接两都。

尧殂如考妣,禹葬省人徒。

岂并游韶石,应同去鼎湖。

愁闻下竹使,海外走哀符。

(0)
翻译
旗帜飘动离开三座宫殿,音乐声连通两个都城。
像帝尧去世如同父母离世,大禹安葬时民众减少了许多。
他们不会一同游览韶石山,应该会一起前往鼎湖归隐。
悲伤的消息传来,使者从竹林中疾驰,海外的人都带着哀痛的消息赶来。
注释
幡翣:旗帜。
离:离开。
三殿:三座宫殿。
箫笳:箫笛等乐器。
接:连接。
两都:两个都城。
尧殂:帝尧去世。
考妣:父母。
禹葬:大禹安葬。
省:减少。
人徒:民众。
岂:难道。
并:一起。
游韶石:游览韶石山。
去鼎湖:前往鼎湖。
愁闻:悲伤地听到。
下竹使:竹林中的使者。
海外:海外的人。
哀符:哀痛的消息。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同所作,属于《仁宗皇帝挽诗十首》中的第九首。全诗通过对古代圣王尧、禹的陵墓及其遗迹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怀念与思考,以及对现实政治的隐喻。

首句“幡翣离三殿”中的“幡翣”,即是古代帝王陵墓前的旗帜和玉石制成的仪仗,常用来象征皇家的威严。这里提及幡翣离开了尧舜时代的“三殿”,寓意着古代圣明之治的消逝。

紧接着,“箫笳接两都”中的“箫笳”指的是军乐器,常用于战争中。在这句诗里,它们连接了两个都城,暗示着战争与动荡的年代背景。

第三、四句“尧殂如考妣,禹葬省人徒”,分别提及尧帝陵墓之荒废以及大禹治水后被安葬的情景。这里,“考妣”意指寻访古人的陵墓,而“省人徒”则表达了对古代贤君遗迹的思念。

以下两句“岂并游韶石,应同去鼎湖”,诗人通过提及尧舜时代的乐器和禹的功绩之地,表达出与古圣先贤共鸣一曲的愿望。这里,“游韶石”指的是尧帝时期的乐器,而“应同去鼎湖”则是希望能够像大禹一样,达到治理天下的境界。

最后两句“愁闻下竹使,海外走哀符”,诗人表达了听到南方边疆之地(“下竹使”)的消息而感到忧虑,以及对远在海外传来的悲哀信息(“海外走哀符”)的心情。这里,“下竹”常用来指代南方,而“哀符”则是悲痛的象征。

整首诗通过对古代圣王陵墓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沧桑、朝代更迭以及个人理想与现实差距的深刻感慨。

作者介绍
文同

文同
朝代:宋   字:与可   号:笑笑居士   籍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   生辰:1018~1079年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
猜你喜欢

有怀寄正仲

往事沄沄逝,新愁衮衮生。

风来看木末,月上候潮声。

偶鸟分枝泊,邻蛩护穴鸣。

洗忧思学易,闻尔著书成。

(0)

戏赠陈用之羡渠食笋也

食笋肥胜肉,胸吞千亩宽。

汗青终日对,水墨一窗寒。

吾子风流甚,此君冰雪完。

每思参玉版,莫作北伧看。

(0)

甲申正月二十日游盘谷道院赠石涧鍊师

沧海连云族,青山远驿尘。

回旋成小隐,想像著幽人。

桃树偏临水,梅花讳说春。

扶舆穿荦确,空翠湿衣巾。

(0)

田家纪事

濛濛土雾连三日,父老传经十七年。

蚕月人家多忌讳,麦秋时候好安眠。

桑鸠逐妇应嫌雨,社燕依人不避烟。

短策绿阴新似沃,顷筐朱实写来圆。

(0)

游翠岩六首·其二

翠岩老禅和,欲退未容请。

聊许隐堂人,先占广轩境。

高松有寒青,孤云无定影。

草煖幽涧香,鸟啼清昼永。

一笑碧云旁,未羡匡庐顶。

(0)

题鄞江

地吞越绝海分深,渺渺平流万马骎。

早晚渡江潮有信,往来鸥鸟客无心。

寒空倒影千山动,暖日澄波万籁沉。

安用鱼龙閒养鬣,平时春雨自成霖。

(0)
诗词分类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诗人
张瑞玑 溥心畬 周钟岳 张元济 许世英 吴宗慈 李烈钧 马占山 陈叔通 熊式辉 胡适 唐生智 曾琦 罗家伦 朱德 叶圣陶 程天放 冯友兰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