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空纳浩荡,日暮生泬寥。
竹声池边起,欲断还萧萧。
丈人方微吟,万象各动摇。
林间光景异,月出东山椒。
门前谁剥啄,已逝不须邀。
境空纳浩荡,日暮生泬寥。
竹声池边起,欲断还萧萧。
丈人方微吟,万象各动摇。
林间光景异,月出东山椒。
门前谁剥啄,已逝不须邀。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傍晚景象。"境空纳浩荡"展现出空间的开阔和心境的旷达,日暮时分,万物显得更加寂寥,"泬寥"一词传达出这种静谧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竹声池边起,欲断还萧萧",以竹声的断续起伏,增添了环境的动态感,仿佛在低语着自然的秘密。
"丈人方微吟,万象各动摇",将视线转向人物,丈人(对年长者的尊称)正在低声吟咏,他的声音似乎带动了周围的一切,使得天地万物都仿佛随之摇曳。随后,诗人笔触转向夜色降临的细节,"林间光景异,月出东山椒",描绘了月光透过树林,照亮东山的美妙画面,增添了神秘与诗意。
最后两句"门前谁剥啄,已逝不须邀",可能是暗示有人来访,但诗人并不急于迎接,因为过去的时光已经流逝,无需再去邀请。整首诗以写景抒情为主,寓含哲理,体现了陈与义诗歌的深沉与内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