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坞幽深近物情,一筇老健惬山行。
月于水底见逾好,风打松边过便清。
鹤睡不惊舂药臼,鸟啼时作读书声。
山翁两手浑无用,只把犁锄做太平。
半坞幽深近物情,一筇老健惬山行。
月于水底见逾好,风打松边过便清。
鹤睡不惊舂药臼,鸟啼时作读书声。
山翁两手浑无用,只把犁锄做太平。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中生活图景,充满了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山中的景物和自己的情感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
"半坞幽深近物情" 一句,设定了整首诗的意境,山中半坞处于幽深之地,接近自然物象,营造了一种与世隔绝的氛围。"一筇老健惬山行" 展示了诗人即使年迈但仍旧保持着对山行的热情和体力。
"月于水底见逾好" 这里的“逾好”强调了月色在水中映照后的美丽,水面如同一面镜子,将月光折射得更加迷人。"风打松边过便清" 则是通过风吹拂过松林的声音,传达了一种清新的感觉。
"鹤睡不惊舂药臼" 这里的“舂药臼”通常用于捣药材,诗中以此形容鹤的安静,无需担心外界的打扰。"鸟啼时作读书声" 则是将鸟鸣的声音比喻为读书之声,表达了山中宁静到连鸟鸣都像是专注阅读的声音。
最后两句"山翁两手浑无用,只把犁锄做太平" 突显出诗人对山翁(山中的老者)的赞美。尽管山翁的手可能不再适合做繁重的劳动,但他仅以耕作为乐,追求一种简单而纯粹的生活状态,用“犁锄”象征着这种平和安宁。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山中景物和生活细节的描绘,传递了一种超脱红尘、归隐山林的理想,以及对自然和平静生活的深切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