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躬宜独厚,责人宜用宽。
成仁谁不愿,杀身良所难。
责躬宜独厚,责人宜用宽。
成仁谁不愿,杀身良所难。
这首诗出自明代僧人释函可之手,名为《夜坐偶成二首(其一)》。诗中探讨了自我反省与对他人的责备之间的平衡,以及在追求仁德与牺牲自我之间的抉择。
首句“责躬宜独厚”,意味着自我反省时应对自己格外宽容,强调了自省的重要性,但同时也提醒不应过于苛责自己。接着,“责人宜用宽”则指出在对待他人时,应当更加宽容和理解,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恕道”。
“成仁谁不愿”,表达了对实现仁德的普遍渴望,每个人都希望成为道德高尚的人。然而,“杀身良所难”则揭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艰难,甚至可能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这反映了仁德之路的崇高与不易。
整首诗通过对比自我与他人的责备尺度,以及对仁德追求的渴望与实践的难度,展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道德思考。释函可以禅宗的智慧,引导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平衡,既不沉溺于自我批评,也不轻易对他人苛责,同时勇敢地追求内心的道德理想。
秉笔振芳步,少年且吏游。
官闲高兴生,夜直河汉秋。
念与清赏遇,方抱沉疾忧。
嘉言忽见赠,良药同所瘳。
高树起栖鸦,晨钟满皇州。
凄清露华动,旷朗景气浮。
偶宦心非累,处喧道自幽。
空虚为世薄,子独意绸缪。
借问江上柳,青青为谁春。
空游昨日地,不见昨日人。
缭绕万家井,往来车马尘。
莫道无相识,要非心所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