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爱盾衰日,清和夷惠风。
仁何如管仲,恩罔极王通。
王必三微谨,天为一大公。
五行应过眼,万字佛头胸。
治国运掌上,经书满腹中。
凭栏心尚壮,引镜鬓俄翁。
锡屈天生德,教咸黄览忠。
齐夷靡瞻骋,内外诅万讧。
一酌泉流浊,四知囊匮丰。
咏觞聊畅叙,羹水辨和同。
不当陈三价,难逃黄九穷。
畏爱盾衰日,清和夷惠风。
仁何如管仲,恩罔极王通。
王必三微谨,天为一大公。
五行应过眼,万字佛头胸。
治国运掌上,经书满腹中。
凭栏心尚壮,引镜鬓俄翁。
锡屈天生德,教咸黄览忠。
齐夷靡瞻骋,内外诅万讧。
一酌泉流浊,四知囊匮丰。
咏觞聊畅叙,羹水辨和同。
不当陈三价,难逃黄九穷。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理想中的君子形象,通过对古代圣贤的引用和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德才兼备、治国有道的理想追求。
“畏爱盾衰日,清和夷惠风”一句,诗人借用了“盾衰”这一古代礼器的名称,以此来形容那日光之美好,暗示了一种恭敬之心。同时,“清和夷惠风”则传达出一种温和而又充满仁爱的气息,彰显了诗人对于理想社会环境的向往。
“仁何如管仲,恩罔极王通”两句通过对古代圣贤管仲与王通的仁德之举的提及,表达了诗人对于圣贤之道的崇敬和追求。这里的“罔极”意味着恩泽广大无边。
接下来的“王必三微谨,天为一大公”则进一步描绘了一位君子的形象,这里的“三微”可能指的是细微、深远和慎重,而“天为一大公”则是表达了对于自然法则的顺应与尊崇。
“五行应过眼,万字佛头胸”两句中,“五行”指的是五种基本道德,“过眼”意味着这些道德都经过诗人深思熟虑,“万字佛头胸”则形容诗人的内心世界博大精深,如同佛家所说的“佛头”般庄严肃穆。
“治国运掌上,经书满腹中”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于治国安邦的信念和对经典学问的渴望与积累。
“凭栏心尚壮,引镜鬓俄翁”两句,则描绘了一位老者依然保持着昔日壮志雄心的情景,“引镜”则是老人对于时光流逝的一种感慨。
最后几句,“锡屈天生德,教咸黄览忠。齐夷靡瞻骋,内外诅万讧。一酌泉流浊,四知囊匮丰。咏觞聊畅叙,羹水辨和同。不当陈三价,难逃黄九穷”则是诗人对于德行的修养、教化的传承以及内心世界的自我审视与批判。这段落中充满了对道德修持、知识积累和治国理念的探讨,同时也表现出了诗人对于个人品性的严格要求。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圣贤的引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对内心世界的自我审视,构建了一种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和社会愿景。
崧高地气灵,花木竞妍秀。
玉峰西南趾,有松独怪陋。
偃蹇如蟠螭,奋迅如攫兽。
叶劲须髯张,皮古鳞甲皱。
菌蠢藤瘿怒,支离筇节瘦。
月上虬影摇,风度雨声骤。
子落慰枯禅,枝樛碍飞鼬。
盘根万乘器,平盖千岁寿。
樵斤幸免寻,厦匠矧肯构。
龙化会有时,天旱期汝救。
中原节物正,梨花配寒食。
黄昏一雨过,满地嗟狼籍。
塞垣春巳深,花事犹寂寂。
朝来三月半,初见一枝白。
烂漫雪有香,珑松玉仍刻。
芳心点深紫,嫩叶裁轻碧。
懒慢不出门,双瓶贮春色。
殷勤遮老眼,邂逅慰愁夕。
一尊对花饮,况有风流客。
酒阑思故乡,相顾空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