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管葭灰动,新阳到玉除。
履祥元老献,云物史臣书。
气应和风转,衣添弱线初。
自怜留滞者,犹复待吹嘘。
六管葭灰动,新阳到玉除。
履祥元老献,云物史臣书。
气应和风转,衣添弱线初。
自怜留滞者,犹复待吹嘘。
这首诗描绘了冬至日的景象与氛围,充满了对自然变化和人事变迁的深刻感悟。
首联“六管葭灰动,新阳到玉除”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冬至时节的景象。六管,古代计时器,这里象征时间的流转;葭灰,芦苇的灰烬,古人用来预测节气。这两句写出了冬至日到来时,时间的更替与自然界的微妙变化,新阳(即冬至后的太阳)开始照耀大地,预示着新的生机即将萌发。
颔联“履祥元老献,云物史臣书”则转向了人事层面,赞美了那些在冬至日献上吉祥之物的元老们,以及记录下这一时刻的史官。这里的“履祥”可能指的是元老们所献上的吉祥之物,而“云物史臣书”则暗示了历史的记载与传承,强调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
颈联“气应和风转,衣添弱线初”进一步描绘了冬至之后的气候转变与人们的生活状态。随着天气逐渐回暖,和风轻拂,人们开始增添衣物,迎接春天的到来。这不仅是自然界的循环,也是生活节奏的调整,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尾联“自怜留滞者,犹复待吹嘘”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或他人在冬至后仍需等待春暖花开的感慨。留滞者可能是指那些在寒冷季节中难以得到温暖的人,或是指那些在人生道路上暂时停留、等待时机的人。诗人通过这一联,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与理解,同时也蕴含了对未来的希望与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冬至日景象与人事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以及对生命循环与未来希望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