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身何更有踪由,三十年看水牯牛。
鼻孔无边难摸索,醍醐常纳混春秋。
通身何更有踪由,三十年看水牯牛。
鼻孔无边难摸索,醍醐常纳混春秋。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僧人释印肃所作的《颂十玄谈(其四)玄机》。诗中以水牯牛为象征,形象地描绘了一种超越世俗认知的境界。"通身何更有踪由",意指整体上难以捉摸或寻找其存在的痕迹;"三十年看水牯牛",三十年的观察,可能暗示对事物本质的深入洞察,犹如看透了水牛的本质,它看似平常,实则深不可测。"鼻孔无边难摸索",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无形无边的神秘性;"醍醐常纳混春秋",醍醐比喻高深的智慧,这里表示这种智慧包容万物,不受时间限制,贯穿于春去秋来。
整首诗通过日常生活的比喻,传达出禅宗追求的超脱与智慧的深远意境,体现了禅宗注重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想。
忆昔度宗皇帝时,十年十三日食之。
似道赑屃湖海曲,天子宫庭耽乐嬉。
满朝翕翕皆妇人,祸来照镜方画眉。
北军顺流日食既,两国正尔争雄雌。
兴亡岂必皆有数,百年以来士气衰。
文臣髀肉不识马,武士惊魄怕见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