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溪箐峒靖烽烟,却似文成出镇年。
共拟投戈欣矢德,还来剔藓读遗篇。
极从太始图难绘,知自孩提薪已传。
登陟陶然成一醉,归来风月总无边。
蛮溪箐峒靖烽烟,却似文成出镇年。
共拟投戈欣矢德,还来剔藓读遗篇。
极从太始图难绘,知自孩提薪已传。
登陟陶然成一醉,归来风月总无边。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虔镇陆中丞邀请下,与濂溪先生祠一同饮酒,傍晚时分登高远眺的情景。诗中充满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首联“蛮溪箐峒靖烽烟,却似文成出镇年”,以“蛮溪箐峒”象征偏远之地,烽烟四起,暗示战乱频仍。而“文成出镇年”则比喻陆中丞的到来,如同文成公一般,为这片土地带来了安宁,营造了一种英雄救世的氛围。
颔联“共拟投戈欣矢德,还来剔藓读遗篇”,表达了作者与友人共同的愿望——希望和平永驻,同时也表达了对先贤遗德的追思。他们来到这里,不仅是为了饮酒作乐,更是为了缅怀历史,传承先贤的精神。
颈联“极从太始图难绘,知自孩提薪已传”,运用了“太极图说”的典故,寓意深远。它既指出了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规律,也暗含着知识和智慧的传承,从孩童时期就开始了。
尾联“登陟陶然成一醉,归来风月总无边”,描绘了登高后的愉悦心情,仿佛所有的烦恼都随着山风消散。归来时,心中满是自然之美,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赋予了无限的诗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一次特殊的聚会活动,展现了对历史、自然和人文精神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和平、智慧与美的向往。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