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亩清轩绝俗埃,圣贤规度日徘徊。
时时点检吾门户,蟊贼何由得入来。
半亩清轩绝俗埃,圣贤规度日徘徊。
时时点检吾门户,蟊贼何由得入来。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追求精神高洁与道德修养的文人士大夫形象。"半亩清轩绝俗埃",开篇即以“半亩”之小空间,象征内心的广阔与超脱世俗的追求。“绝俗埃”则强调了远离尘嚣、保持心灵纯净的愿望。接着,“圣贤规度日徘徊”,表明诗人每日都在思考、遵循圣贤之道,追求高尚的人格与道德境界,体现了其对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和自我完善的决心。
“时时点检吾门户”,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对于自身道德品质的严格要求与自我反省的精神。这里的“点检”不仅指日常生活的检查,更深层地意味着对内心世界的审视与净化,确保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道德标准,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
“蟊贼何由得入来”,以“蟊贼”比喻那些可能侵蚀心灵、破坏道德底线的不良思想或行为。通过这一问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保持心灵纯净、抵御外界负面影响的坚定信念,同时也暗含了对社会风气的担忧,以及希望人们都能坚守道德准则,共同营造一个更加纯净的社会环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文人士大夫在追求精神高洁与道德修养过程中的自我反思与自我完善,以及对社会道德风尚的深切关怀,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的深刻认识和高度自觉。
因行碧湘门,倏念黄草尾。
曩辞戴安道,同者欧阳子。
那知三年过,仅谓一日尔。
惟辰虽陋邦,分教多名士。
前瞻固高明,后至复奇伟。
天将惠其俗,贤者不自鄙。
流传几人说,邂逅一见喜。
谈论未云终,别袂已复起。
勿谓隔沅湘,因来致兰芷。
山深月吐迟,亭亭夜向残。
露气挟与俱,侵窗迫人寒。
团扇甫罢去,布衾已觉单。
傥无寒暑期,何以彫我颜。
人生七十稀,俯仰半已阑。
隐显两无得,永怀那自安。
不能躬灌园,而顾学弹冠。
不思行所易,而独务所难。
王徐两玉人,结发栖儒冠。
徐诗壮城垒,王笔长波澜。
出从举子游,隋珠供雀弹。
得失何足道,如博资众观。
念欲与子谈,衮衮非一端。
符移苦见催,行色不少宽。
十年山林静,一朝尘土干。
足虽未出门,归兴已浩然。
溪头枫变赤,篱下菊且斑。
客居岂无酒,迟子一跨鞍。
昔人结交谈耳馀,一朝变起肝脑涂。
吾曹结交自有道,嗜好又况子与余。
每忆见君吾里初,中间去君落江湖。
归来忽忽夏复夏,相过凡几穷朝晡。
君家仲容亦吾徒,向来亦恨天一隅。
我今借屋得近市,渠乃屏迹田间庐。
吾曹与物自多忤,颂诗读书犹论古。
君才端可供王羞,而我不足供鼎俎。
胡为爱我不弃我,匪但追随仍晤语。
南山有约不可渝,可堪旧雨连今雨。
嗟我失脚堕棘榛,寸步有若千里行。
穷山自缚数椽屋,便认怀玉为里门。
扁舟泛从吴楚转,远游欲赋惭无文。
他乡喜见两表弟,把臂劳苦仍如勤。
夜窗款坐屡续灯,有酒更倒樽如岑。
祗今一笑莫轻失,转首便恐成后今。
要知后会渺何许,慷慨忍对临风襟。
故家如子未多有,立身行己须自钦。
不惟门户在所寄,异日亦足张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