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清净路,此路出何门。
见说师知处,从来佛不言。
今生多病恼,自晓至黄昏。
唯寐方无事,那堪梦亦喧。
西方清净路,此路出何门。
见说师知处,从来佛不言。
今生多病恼,自晓至黄昏。
唯寐方无事,那堪梦亦喧。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寻求心灵清净的境界。开篇“西方清净路, 此路出何门”两句,既设置了一个遥远且神秘的空间,也引出了整首诗的主题——探讨通向清净之路的入口。"见说师知处,从来佛不言"表明这条道路虽然有师父知道,但佛陀却从未直言,这增加了一丝神秘感和敬畏之心。
在“今生多病恼,自晓至黄昏”中,诗人抒写了自己对现世苦难的体验,从早到晚都被种种烦恼所困扰。这种生命中的痛苦,是促使诗人向往清净世界的一个动力。
结尾两句“唯寐方无事,那堪梦亦喧”则表达了即便是在睡眠中,也难以完全摆脱世间的喧嚣,只有在沉睡时才能暂时获得片刻的宁静。这里“唯寐方无事”指的是只有在深沉的睡梦中,人才能暂时远离烦恼;而“那堪梦亦喧”则暗示了即便是在梦中,也难以完全摆脱世间的纷扰和喧嚣。
整首诗通过对比现实生活中的苦恼与心灵清净之间的差异,表达了诗人对于精神世界追求的渴望。
端居有多感,求志无馀营。
夙违金门路,缅爱丹丘名。
谬忝君子顾,捧已厕群英。
卑栖念远引,窘步迷先征。
俛默敦宿尚,低徊阻平生。
伏枕倦中夜,揽衣寄遐情。
上天廓澄穆,列宿扬光晶。
俯视林木改,仰悲鸿雁鸣。
跂子秉微素,十年守柴荆。
希世乖近务,慕隐馀衷诚。
愿言良时晚,庶保幽人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