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结习尽无馀,肯向诸天五净居。
宝藏至今留洞穴,应真时有读残书。
人间结习尽无馀,肯向诸天五净居。
宝藏至今留洞穴,应真时有读残书。
这首诗描绘了罗汉洞内的情景,充满了禅意与神秘色彩。诗人通过“人间结习尽无馀”这一句,表达了彻底摆脱世俗杂念的心境,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接着,“肯向诸天五净居”则暗示了对传统佛教生活模式的超越,不再追求天界清净的住所,而是寻求内心的清净与自由。
“宝藏至今留洞穴”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洞穴内的宝藏比作珍贵的精神财富或智慧,强调了这些宝藏虽未被世人发现,但依然存在,等待着有缘人去探索和领悟。这不仅体现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寓意着对精神世界深邃内涵的追寻。
最后一句“应真时有读残书”,通过描述应真(即得道高僧)在洞穴中阅读残破书籍的情景,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这里的“残书”可能象征着古老的智慧、佛法的精粹或是对宇宙真理的探索。它暗示了即使在最平凡、最不起眼的地方,也能找到通往真理的道路,强调了知识与智慧的普遍性与内在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罗汉洞内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清净与智慧的向往,以及对自然与精神世界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
闻公卜居问龟策,隐屏畏人呼重客。
闲招溪友铁头航,戏蹑邻娃金齿屐。
舍旁修木荫风潭,坐有郎君掣电岩。
已将此段慰偪仄,更为岑参来巷南。
细说当年陈类癖,伏閤忿争书日历。
国医袖手药笼空,挂壁犹馀弓矢室。
吾州万落与千村,以葛名儿浸及孙。
刲羊击豕作寒食,定恐酌公忘斗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