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淮阴郡,舆图属上游。
云连江国曙,地接海门秋。
诗简中朝彦,遥分南顾忧。
青山迎列戟,芳草待扁舟。
楚甸歌新牧,琅邪识故侯。
津桥通晚泊,膏壤课春畴。
树色依官舍,潮声入驿楼。
知君富登览,吟兴满沧洲。
闻道淮阴郡,舆图属上游。
云连江国曙,地接海门秋。
诗简中朝彦,遥分南顾忧。
青山迎列戟,芳草待扁舟。
楚甸歌新牧,琅邪识故侯。
津桥通晚泊,膏壤课春畴。
树色依官舍,潮声入驿楼。
知君富登览,吟兴满沧洲。
这首诗描绘了淮阴郡的壮丽景色与人文情怀,展现了诗人对友人赵万举赴任淮安的深厚情感和美好祝愿。
首联“闻道淮阴郡,舆图属上游”,开篇点题,以“闻道”引出对淮阴郡的了解,指出其地理位置的重要,位于国家的上游,暗示其战略地位。
颔联“云连江国曙,地接海门秋”,运用自然景象来渲染氛围,云与江国相接,日出时分的曙光映照在云层之上,地与海门相连,秋天的气息弥漫在大地上,营造了一种辽阔而宁静的意境。
颈联“诗简中朝彦,遥分南顾忧”,转而表达对友人的敬意与担忧。友人赵万举将带着诗简,向朝廷的贤士们展示才华,同时,诗人也遥感友人在南方的忧虑,体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友人的关心。
尾联“青山迎列戟,芳草待扁舟”,以青山迎接友人的到来,象征着友人将受到热烈欢迎;芳草等待着友人的扁舟归来,表达了对友人平安归来的期待与祝福。
接下来的几联“楚甸歌新牧,琅邪识故侯。津桥通晚泊,膏壤课春畴。树色依官舍,潮声入驿楼”,继续描绘淮安的风土人情与自然景观,通过“楚甸歌新牧”、“琅邪识故侯”等诗句,展现了淮安的历史文化底蕴;“津桥通晚泊”、“膏壤课春畴”则描绘了淮安的交通便利与农业生产景象;“树色依官舍,潮声入驿楼”则进一步渲染了淮安的自然美景与生活气息。
最后,“知君富登览,吟兴满沧洲”,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赵万举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高雅的文学情趣的赞赏,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友人未来在淮安的生活充满诗意的美好愿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淮阴郡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以及对友人的深情厚谊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殷士儋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淮安这片土地的热爱与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