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歌周雅,三边遣夏卿。
欲施攻战法,先作简稽行。
礼乐知谋帅,春秋识用兵。
一劳堪定国,万里即长城。
策有和戎利,威传破虏名。
军前雨洒道,楼上月临营。
别藻瑶华降,同衣锦襮荣。
关山由义近,戎马为恩轻。
丝竹路傍散,风云马上生。
朝廷谓吉甫,邦国望君平。
六月歌周雅,三边遣夏卿。
欲施攻战法,先作简稽行。
礼乐知谋帅,春秋识用兵。
一劳堪定国,万里即长城。
策有和戎利,威传破虏名。
军前雨洒道,楼上月临营。
别藻瑶华降,同衣锦襮荣。
关山由义近,戎马为恩轻。
丝竹路傍散,风云马上生。
朝廷谓吉甫,邦国望君平。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将军出征的壮观场景,展现了古代中国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开篇“六月歌周雅,三边遣夏卿”表明是在炎热的六月,国之重臣被派往边疆,显示出国家对于边防的重视。
“欲施攻战法,先作简稽行”则透露出战争前的慎重准备和筹谋。诗人通过“礼乐知谋帅,春秋识用兵”强调了军事行动必须结合礼制与时令,这不仅体现了古代文化中礼与兵的辩证统一,也反映出诗人的深厚文化素养。
“一劳堪定国,万里即长城”表明了一旦战争爆发,其影响力之大可比长城,显示了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接下来的“策有和戎利,威传破虏名”则彰显出军事胜利所带来的荣耀与震慑力。
诗中还运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意象,如“军前雨洒道,楼上月临营”,描绘了军队行进时雨后的湿润以及夜晚月光下的营寨景象;“别藻瑶华降,同衣锦襮荣”则形容了一种美好和平的场景,显示出战争结束后人们对和平的向往。
最后,“关山由义近,戎马为恩轻”,表达了边疆之战与国家之间的深厚情感;“丝竹路傍散,风云马上生”则描绘了一种军旅生活中的艺术享受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准备、战争影响、和平美好的描述,以及对国家安全和文化传承的强调,展现了诗人对于军事行动的深刻认识和其所处时代背景下的思考。
恨事多如许。记前年、秣陵城下,群公相聚。
座有宗生高兴极,招手狂吟而去。
路踏入、乱山荒坞。
再上孝陵回首望,见禁城、秋柳垂烟莫。
是往日,朝天处。运移汉祚畴能拒。
叹从来、蜗头蛮触,都归历数。
指点六朝遗迹在,多少兴亡之故。
曾一夕、共论千古。
来岁重游君不见,也铜驼、石马知回顾。
只髣髴,精灵度。
滨海鱼盐市。笑无端、行踪落落,逢君于此。
一片西风吹栗冽,记得彦升儿子。
曾身着、练衣如是。
且喜他乡多地主,好拚他、日日如泥醉。
身与世,都休思。昨来又动分张意。
望苍茫、蒹葭水阔,蒲帆雨细。
到日郡城应有遇,莫遇揶揄路鬼。
最此物、堪憎欲死。
若遇当年遣老在,念而翁、才笔群相畏。
或与汝,论先世。
和愁凭。槛曲冷、迤逦斜阳影。
凄迷一角残山,心事遥天催暝。
飞鸿送响,惊独客、空堂酒初醒。
飐清霜、几叶宫槐,乱鸦如墨栖定。
谁念旧日神州,看青暗、齐烟九点寒凝。
清渭东流无消息,衰泪与、银瓶水迸。
长歌断、悲风自发,正尘黯、铜驼泣露梗。
问柴桑、甚日归来,就荒空忆三径。
莽风尘、雅音寥落,孤怀郁郁谁语。
十年铅椠殷勤抱,弦外独寻琴趣。
堪叹处,恁拍到、红牙心事纷如许。低佪吊古。
试一酹前修,有灵词客,知我断肠否。
文章事,覆瓿代薪朝暮。新声那辨钟缶。
怜渠抵死耽佳句,语便惊人何补。
君念取,底断谱、零缣留得精神住。停辛伫苦。
且醉上金台,酣歌击筑,杂遝任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