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看积雪消峰脊,又觉轻云翳日头。
岂是山灵邀客住,故教岚气作烟浮。
赓吟尚忆尧登顶,结揽遐思禹画州。
阿那天门门左侧,云巢三日我曾留。
才看积雪消峰脊,又觉轻云翳日头。
岂是山灵邀客住,故教岚气作烟浮。
赓吟尚忆尧登顶,结揽遐思禹画州。
阿那天门门左侧,云巢三日我曾留。
这首诗描绘了泰山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景象与诗人的情感体验。首联“才看积雪消峰脊,又觉轻云翳日头”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雪后初晴,云雾缭绕的壮丽景色,既展示了自然界的瞬息万变,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敏感和喜爱。
颔联“岂是山灵邀客住,故教岚气作烟浮”则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山灵人格化,表达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感应的哲学思想。诗人似乎在说,山中的雾气并非偶然生成,而是山灵特意为之,以示欢迎之意,这种想象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颈联“赓吟尚忆尧登顶,结揽遐思禹画州”转而抒发了对古代圣贤的敬仰之情。这里引用了“尧登顶”和“禹画州”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先贤智慧的追慕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同时,通过“赓吟”(继续吟诵)这一动作,展现了诗人对诗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尾联“阿那天门门左侧,云巢三日我曾留”则点明了诗人的行踪,他曾在天门左侧的云中停留了三天。这一细节不仅增加了诗的个人色彩,也暗示了诗人在此地的深刻体验和感悟,或许是在冥想、思考或是与自然的深度对话中度过的时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巧妙的比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力、对历史文化的深厚情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有客晨叩门,劝我浚新泉。
适当连雨天,工暇土脉匀。
发石玉已喷,除壤榻自陈。
布列象斗极,可以坐七贤。
尹公几中尊,次左湛子焉。
邓子居右方,方君左临渊。
甘也接邓膝,南上秩有伦。
馀二若有待,不备惟其人。
清如此泉者,来居无厚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