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几诗狱蒙冤,知苏母能为滂母;
不才亦束刍赴吊,愧徐君之于郭君。
有子几诗狱蒙冤,知苏母能为滂母;
不才亦束刍赴吊,愧徐君之于郭君。
此挽联以深情笔触,悼念吴恭亨之母,表达了对逝者高尚品德的敬仰与哀思。上联“有子几诗狱蒙冤,知苏母能为滂母”中,“有子几诗狱蒙冤”描绘了吴母在儿子因诗文而遭受冤屈时的坚韧与勇敢,暗含对吴母如同苏轼母亲苏氏般深明大义、勇于担当的精神赞颂。“知苏母能为滂母”则进一步强调了吴母的品格与苏母相似,同样具备了为子女挺身而出、不畏艰难的母爱精神。
下联“不才亦束刍赴吊,愧徐君之于郭君”则从旁观者的角度,表达了自己虽非吴母的亲生子女,但同样感同身受,愿意以束刍(古代祭祀用的草束)表达哀悼之意,同时对徐君对郭君的深厚情谊表示了敬佩与自愧不如。这一联通过对比,不仅展现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也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共鸣与尊重。
整体而言,此挽联不仅是对吴恭亨之母的哀悼,更蕴含了对高尚母爱与深厚友情的颂扬,以及对逝者人格魅力的深刻认同。
郁郁燕赵间,荒坟远相属。
武灵非故宫,尉佗自南瞩。
翁仲款魋结,石马閟胡服。
上有黄鸟鸣,飞飞睨幽谷。
既避巨君猾,复耻群莽秃。
忽怪夷吾衽,亦伤微管牧。
两畿继芜秽,阳爻嗟在六。
禹鼎何芒芒,众司诚覆餗。
魍魉见白日,荆榛蔽玄玉。
道闻木偶言,欪哉乱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