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发曾期到白头,薄缘何苦早分休。
夫妻不共人间老,儿女空遗客里愁。
一枕香魂兰麝古,半生贤行藻蘋秋。
伤心怕说伤心事,不觉沾襟有泪流。
结发曾期到白头,薄缘何苦早分休。
夫妻不共人间老,儿女空遗客里愁。
一枕香魂兰麝古,半生贤行藻蘋秋。
伤心怕说伤心事,不觉沾襟有泪流。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妻子在丈夫离世后内心的悲痛与哀思。开篇“结发曾期到白头,薄缘何苦早分休”两句,以“结发”这一传统习俗,象征夫妻二人曾经许下的白头偕老之约,然而命运却早早地将这段缘分割断,表达了对命运不公的无奈与哀叹。
“夫妻不共人间老,儿女空遗客里愁”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指出夫妻无法共同经历人生的晚年,只能让子女在异乡独自承受失去双亲的痛苦,更添一层凄凉与孤独。
“一枕香魂兰麝古,半生贤行藻蘋秋”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香魂”、“兰麝”、“贤行”、“藻蘋”等意象,描绘了亡妻的灵魂如同兰花般高洁,生前的德行如同秋天的水草一般美好,表达了对亡妻高尚品德的怀念与敬仰。
最后,“伤心怕说伤心事,不觉沾襟有泪流”则直接抒发了诗人面对亡妻离世时的悲伤与无力感,即使不说伤心之事,泪水也不由自主地滑落,形象地展现了内心的极度哀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亡妻的回忆与哀悼,深刻地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爱情与亲情的感慨,以及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怀念。
爱山中日月,春渐去,又还来。
望水绕人家,云生窗户,岫转峰回。
层层绛桃千树,似丹霞、散绮映楼台。
世上从教桑海,人间自有蓬莱。
渔郎未必是仙才。
偶尔到天台。
喜相问相邀,山中肴*,树里尊*。
何便寻归路,是风波险处未心灰。
要似秦民深隐,桃花只好移栽。
天付林塘幽趣,千章云水,三径风篁。
虽道老来知足,也有难忘。
旋移梅、要教当户,新插柳、须使依墙。
更论量。
水田种秫,辟圃栽桑。
荒凉。
贫家有谁能顾,独怜巢燕,肯恋茅堂。
客到衡门,且留煮茗对焚香。
看如今、苍颜白发,又怎称、紫绶金章。
太痴狂。
人嘲我拙,我笑人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