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天乔木古,有客访三乘。
带雾过枯涧,叩门多远僧。
鸥分午馀饭,云护宋时灯。
此去臞庵近,居人识未曾。
拂天乔木古,有客访三乘。
带雾过枯涧,叩门多远僧。
鸥分午馀饭,云护宋时灯。
此去臞庵近,居人识未曾。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吴江之行途中的所见所感,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首句“拂天乔木古”以“拂天”二字生动地展现了高大树木直插云霄的壮观景象,而“古”字则暗示了这些树木历史悠久,见证了无数岁月的更迭。接着,“有客访三乘”一句,巧妙地将访客与佛教中的“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联系起来,既体现了对佛教文化的尊重,也暗含了对智慧与修行的向往。
“带雾过枯涧,叩门多远僧”两句,通过“带雾”与“枯涧”的描绘,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神秘的氛围,仿佛引导读者跟随诗人一同穿越雾气弥漫的山涧,最终抵达一处远离尘嚣的禅院,遇见了多位远道而来的僧侣。这里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也寓意着心灵的净化与精神的追求。
“鸥分午馀饭,云护宋时灯”则是对寺中生活的一抹写意。鸥鸟在午后的余晖中觅食,云层轻轻遮蔽着古寺中宋代遗留的灯火,这一场景既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和谐,也暗示了历史的悠久与文化的传承。通过“鸥”与“云”的形象,诗人巧妙地将自然与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赋予了画面以深邃的意境。
最后,“此去臞庵近,居人识未曾”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到达的臞庵(可能是指较为简朴的僧舍)的好奇与期待,同时也流露出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这里的“居人识未曾”不仅指臞庵的居民对来访者不熟悉,也暗示了诗人对新环境的陌生感与新鲜感,以及对这次旅行的深刻体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充满自然美、人文关怀与历史韵味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文化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精神世界探索的热忱。
留君日何短,别君日何长。
中原鸟道路,游子鹑衣裳。
悲风夜骚屑,白云寒苍茫。
尽此一杯酒,踟蹰空断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