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儿啼草间,瘦妻卧路傍。
公廪已告匮,私户犹多藏。
嗟哉守钱奴,盗窃势且昌。
莫保千金躯,汝富安得长。
鍊炭不及炊,宝玦空自将。
独有黄巾寇,不入郑公乡。
高贤古所贵,薄俗今可伤。
弃儿啼草间,瘦妻卧路傍。
公廪已告匮,私户犹多藏。
嗟哉守钱奴,盗窃势且昌。
莫保千金躯,汝富安得长。
鍊炭不及炊,宝玦空自将。
独有黄巾寇,不入郑公乡。
高贤古所贵,薄俗今可伤。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社会底层家庭的艰辛处境。"弃儿啼草间,瘦妻卧路傍",形象地写出孤儿寡母流离失所的悲惨画面。"公廪已告匮,私户犹多藏",揭示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官府仓库空虚,而民间却仍有富户隐藏财富。
诗人对守财奴的行为表达了强烈的讽刺:"嗟哉守钱奴,盗窃势且昌",指出贪婪之人不顾道德沦丧,盗窃风气愈演愈烈。接着,他警告这些富人,即使拥有大量财富,也无法保障自身的安全和长远的富贵:"莫保千金躯,汝富安得长"。
"鍊炭不及炊,宝玦空自将",进一步强调了生活的艰难,连基本的生活需求都难以满足,珍贵的财物也只能空置。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盗贼却不侵犯"郑公乡",暗示那里可能有某种美德或保护的力量。
最后,诗人感慨高洁之士的价值被忽视,而浅薄的风俗令人痛心:"独有黄巾寇,不入郑公乡。高贤古所贵,薄俗今可伤"。这表达了对社会风气败坏的忧虑,以及对高尚品德的怀念和呼唤。整首诗以鲜明的社会对比,展现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道德沦丧的批判。
弱质何曾避晓风,清霜留下去时踪。
个人真与梅花似,一日幽香冷处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