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
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其状已可怪,其毒亦莫加。
忿腹若封豕,怒目犹吴蛙。
庖煎苟失所,入喉为镆铘。
若此丧躯体,何须资齿牙?
持问南方人,党护复矜夸。
皆言美无度,谁谓死如麻!
我语不能屈,自思空咄嗟。
退之来潮阳,始惮飧笼蛇。
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虾蟆。
二物虽可憎,性命无舛差。
斯味曾不比,中藏祸无涯。
甚美恶亦称,此言诚可嘉。
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
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其状已可怪,其毒亦莫加。
忿腹若封豕,怒目犹吴蛙。
庖煎苟失所,入喉为镆铘。
若此丧躯体,何须资齿牙?
持问南方人,党护复矜夸。
皆言美无度,谁谓死如麻!
我语不能屈,自思空咄嗟。
退之来潮阳,始惮飧笼蛇。
子厚居柳州,而甘食虾蟆。
二物虽可憎,性命无舛差。
斯味曾不比,中藏祸无涯。
甚美恶亦称,此言诚可嘉。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范饶州坐中客语食河豚鱼》,主要描绘了春天河豚鱼的奇特景象和其潜在的危险。诗的前两句“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描绘了春季的景色,为河豚出场做了铺垫。接着,诗人通过夸张的手法描述河豚的外形和毒性:“其状已可怪,其毒亦莫加”,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河豚的奇异外貌和剧毒。
诗人进一步指出,尽管河豚美味无比,但处理不慎就会致命:“庖煎苟失所,入喉为镆铘”,暗示了误食的严重后果。然而,南方人对河豚的赞誉与诗人自己的反思形成对比:“持问南方人,党护复矜誇。皆言美无度,谁谓死如麻。”他们过分夸赞河豚的美味,却忽视了其潜在的危害。
诗人以韩愈和柳宗元两位文人为例,他们分别在潮阳和柳州面对不同的异物(笼蛇和虾蟆),虽然令人厌恶,但他们并未因此丧命,说明河豚的美味并非绝对的好事:“二物虽可憎,性命无舛差”。最后,诗人感慨道,事物之美恶应有度,过犹不及,河豚的美味背后隐藏着无尽的祸患:“甚美恶亦称,此言诚可嘉”。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河豚鱼为媒介,寓言般地表达了对过度追求美食可能导致危险的警示,以及对适度和平衡的崇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