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西山翠映轩,小年佳事略堪论。
庭馀松竹足消夏,架有诗书藉讨源。
花色自来参画态,蝉音每去答禽言。
凭栏静对澄流活,不舍如斯太古存。
雨后西山翠映轩,小年佳事略堪论。
庭馀松竹足消夏,架有诗书藉讨源。
花色自来参画态,蝉音每去答禽言。
凭栏静对澄流活,不舍如斯太古存。
这首诗描绘了弘历在讨源书屋中的所见所感,充满了文人雅士的闲适与深沉。首句“雨后西山翠映轩”,以雨后的清新和西山的翠绿,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生机勃勃的氛围。接着,“小年佳事略堪论”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中小确幸的珍惜与欣赏。
“庭馀松竹足消夏,架有诗书藉讨源”两句,进一步展现了书屋内外的自然与人文之美。庭院中松竹成荫,为夏日提供了一片清凉之地;书架上堆满了诗书,供人探索知识的源头。这里不仅是一个读书学习的空间,更是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处、与知识深度对话的地方。
“花色自来参画态,蝉音每去答禽言”描绘了自然界的生动景象。花朵的颜色与绘画相呼应,展现出自然界的艺术魅力;蝉鸣与鸟语相互应和,构成了一曲和谐的自然之歌。这些细节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
最后,“凭栏静对澄流活,不舍如斯太古存”表达了诗人对这份宁静生活的留恋与向往。站在栏杆前,静静地面对着清澈流动的溪水,仿佛能感受到远古时代的宁静与纯粹。这种对简单、纯净生活的追求,是古代文人理想境界的体现,也是对现代快节奏生活的一种反思与向往。
响飕飕。正萧萧飒飒,落叶满荒沟。
篱菊初黄,囊萸剩紫,流光佳处谁酬。
且莫叹、生涯潦落,问而今、何计赏清秋。
乌帽全欹,银蟾流照,难遣牢愁。
见说芙蓉湖畔,有霜鳞雪脍,举网能收。
此际商量,无如螯健,来佐新篘。
急唤取、酒徒几辈,听鸣姜、先已展眉头。
但得拍浮已足,聊羡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