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波涛饱溯沿,过桥雷电记当年。
江声仿佛瞿唐口,石角参差滟滪前。
应有夜猿啼古木,已将秋叶作归船。
老僧未省游巴蜀,松下相逢问信然。
三峡波涛饱溯沿,过桥雷电记当年。
江声仿佛瞿唐口,石角参差滟滪前。
应有夜猿啼古木,已将秋叶作归船。
老僧未省游巴蜀,松下相逢问信然。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三峡石桥》。诗人以三峡石桥为背景,描绘了过往经历的壮丽景象和历史沧桑。首句“三峡波涛饱溯沿”展现了长江三峡汹涌澎湃的水势,诗人亲身经历过这激流险滩,印象深刻。接下来的“过桥雷电记当年”则通过雷电的形象,回忆起当时过桥时的惊心动魄。
“江声仿佛瞿唐口,石角参差滟滪前”两句,诗人运用比喻,将江水之声比作瞿唐峡的涛声,石桥的形状形容为参差不齐的滟滪堆,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三峡的险峻地形。接着,“应有夜猿啼古木”描绘出夜晚山林中猿猴哀鸣的凄凉画面,增添了神秘感。
最后,“已将秋叶作归船”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落叶象征着岁月如梭,也暗示着诗人对归乡的渴望。结尾处,“老僧未省游巴蜀,松下相逢问信然”,诗人以老僧的身份,表达自己并未亲历巴蜀之游,却在庐山松下与人谈起此事,显得颇有诗意。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三峡石桥的历史风貌和诗人的情感世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长江千里,到黄天荡口、别开风物。
水立云垂天异色,返照江翻石壁。
大将楼船,美人桴鼓,千载涛驱雪。
中流凭吊,古今有数人杰。
记我小住西湖,荒坟拜岳,归棹迟迟发。
末路英雄驴背稳,多少壮怀消灭。
狱底埋冤,亭边挹翠,生死争毫发。
临江酾酒,江心涌起明月。
叹年华,看不尽,短亭花。更冬残、雪后停车。
问谁相忆,寄来满幅是烟霞。
分明指有,西陵渡口人家。
沧洲近,知何处,空历遍,路途赊。
念君也、留滞西平,思时便望,望时还见暮云遮。
何年携我,向青山、麓碧湖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