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转阅转无穷,到此方知造化功。
不被翠蛟收拾尽,又收飞玉入胸中。
名山转阅转无穷,到此方知造化功。
不被翠蛟收拾尽,又收飞玉入胸中。
这首诗描绘了对名山之美的深刻感悟与赞美。诗人何万里在游览名山时,感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山中的景致仿佛是造物主精心雕琢的艺术品。翠绿的山峦与清澈的溪流相互交织,仿佛是蛟龙所收集的精华,却又似乎被巧妙地融入了山的胸膛之中,展现出一种既独立又和谐的自然之美。
通过“名山转阅转无穷”一句,诗人表达了对自然景观无尽变化和丰富性的赞叹。每一步行走,每一处停留,都能发现新的美景,感受到不同的韵味。这不仅仅是对山川景色的描述,更蕴含了对自然之美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旅程的哲思。
“到此方知造化功”则直接点明了诗人对于大自然创造力的敬畏之情。在亲眼目睹了这些壮丽景象之后,他意识到,只有大自然才能创造出如此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其力量与智慧超乎人类的理解范畴。
最后,“不被翠蛟收拾尽,又收飞玉入胸中”这两句诗,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山中的美景比作翠绿的蛟龙和飞舞的玉石,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山色之美,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感动与共鸣。这种美不仅停留在眼帘,更是深入心扉,成为了一种精神上的滋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深邃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深深向往。它不仅是一次自然之旅的记录,更是一次心灵之旅的启示。
大难过访忆曾酬,谒入徒惭刺字留。
惠我新诗堪照夜,喜君逸气正横秋。
时哉好去陈三策,老者那能画一筹。
暇日太丘如共款,忘炊肯更作糜不。
建章万户及千门,博物如君自不群。
入幕向来争论荐,鸣琴此去定知闻。
官惟作县堪行志,闽独于盐害未分。
剖竹乘轺同臭味,愿求长策献吾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