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人画此二菩萨,趺坐花心乘象狻。
弟子先后执盂缶,老僧槎牙森比肩。
山林修道几世劫,颜貌伟丽如开莲。
重崖宛转带林树,野水荒荡浮云天。
峨眉高处不可上,下有绝涧锢九泉。
朝阳未出白雾起,有光升天如月圆。
灵仙居中粗可识,有类白兔依清躔。
游人礼拜千万万,迤逦渐远如飞烟。
五台不到想亦尔,今之画图谁所传。
吾兄子瞻苦好异,败缯破纸收明鲜。
自从西行止得此,试与记录代一观。
谁人画此二菩萨,趺坐花心乘象狻。
弟子先后执盂缶,老僧槎牙森比肩。
山林修道几世劫,颜貌伟丽如开莲。
重崖宛转带林树,野水荒荡浮云天。
峨眉高处不可上,下有绝涧锢九泉。
朝阳未出白雾起,有光升天如月圆。
灵仙居中粗可识,有类白兔依清躔。
游人礼拜千万万,迤逦渐远如飞烟。
五台不到想亦尔,今之画图谁所传。
吾兄子瞻苦好异,败缯破纸收明鲜。
自从西行止得此,试与记录代一观。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画文殊普贤》,描绘了一幅佛教题材的画作。诗人首先赞叹画中菩萨的生动形象,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端坐于花蕊之中,骑着象狻猊,周围弟子环绕,形态各异。画面中的老僧们排列整齐,仿佛历经多世修行,面容庄重而美丽,如同莲花般绽放。
接着,诗人描述了画中山林的深远意境,重峦叠嶂,林木葱郁,山水之间弥漫着野性和荒旷的气息。画面顶部,峨眉山峰高耸入云,难以攀登,下方则是深涧锁住九泉,增添了神秘感。日出时分,白雾缭绕,一道光芒如同满月升起,增添了神圣的氛围。
在画的中心,灵仙居所隐约可见,犹如月宫中的白兔,清静而超凡。无数游人前来礼拜,虔诚的身影渐行渐远,宛如轻烟。诗人提到自己的兄长苏轼对奇异之物情有独钟,他收藏的这幅画作尤为珍贵,如今能得以观赏,实属难得。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画作的技艺和意境,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对艺术的欣赏之情。
看香痕零乱,翠色轻遮。烟雾濛濛。
六曲阑干侧,剩蘼芜一剪,软衬残红。
蝴蝶翩翩飞过,犹自恋蒙茸。
更绿满阶前,清清冷冷,恨煞西风。芳踪。
渺何处,恁多少凄迷,寻到墙东。
不见伶仃影,只苔纹几点,浅印弓弓。
生怕个侬遗迹,又被土花封。
正触景伤心,飞英似雪埋一重。
镜容已自分鸾影,喃喃更闻孤语。
漠漠春深,阴阴昼永,似怨东风无侣。将飞又住。
念憔悴红窗,伴人闲处。
那更黄昏,杏梁相对独酸楚。回肠系将彩缕。
镇沈吟小坐,纤指频抚。
柳絮池塘,梨花帘幕,不是年时情绪。流光暗度。
记社日停针,几回延伫。莫便秋来,嫩凉催欲去。
暮山岑。斜阳一抹初沉。
听寥天、征鸿过也,燕归盼到而今。
小窗虚、风敲残叶,荒郊静、衣捣清砧。
春记重三,秋怜重九,惯看疏雨弄轻阴。
暗染却、闲愁几许,脉脉感幽襟。
凭消遣、琴弦筝柱,总带商音。
忆婵娟、当时聚首,兰闺何限欢心。
倚苓床、挑丝共绣,携砚匣、握管联吟。
旧事空题,前期不再,重求鹿梦杳难寻。
忍对此、数丛篱菊,花正绽黄金。
花知否、年来憔悴,半为情深。
寂寥深阁,正朝暾乍上,琼窗初启。
漠漠寒云消欲尽,早又雁归时矣。
香润衣篝,钗横奁匣,犹是慵梳髻。
翠帏斜揭,小鬟教叠鸳被。
连日绣线闲抛,评量好景,消受吟边味。
却怪枝头啼鸟乱,清梦被伊惊起。
雨润如膏,风轻似剪,酿作阳春意。
试看庭畔,玉梅曾著花未。
是谁工弄杼,轧轧咿咿,一春不解停息。
唤梦初回,惊眠乍起。错认西风促织。
叶密烟迎,枝繁雨送,欲抛无力。
乍分明、一点娇黄,深树窥人不隔。花柳匆匆堪惜。
怕流光如许,被它轻掷。
凭寄语金衣,莫遣传梭太急。
回文机上,锦书初就,可有这般凄切。
听到它、金缕歌残,又听寒声刀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