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蜡凤识僧虔,晚岁相从意惘然。
更笑竖儒多败事,稍闻上郡已开边。
酒醪穷巷谁能载,简牍平生自不便。
风月两溪真可老,待收功业付诗篇。
当年蜡凤识僧虔,晚岁相从意惘然。
更笑竖儒多败事,稍闻上郡已开边。
酒醪穷巷谁能载,简牍平生自不便。
风月两溪真可老,待收功业付诗篇。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沈与求所作的《行简释奠学宫登北城眺览有诗尝次其韵再和二章(其二)》中的第二章。全诗通过对比当年与晚岁的不同心境,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首句“当年蜡凤识僧虔”,以“蜡凤”象征诗人年轻时的才华或理想,与“僧虔”相对应,可能暗指某位高僧或先贤,表达诗人曾受到过高人指点或启发。接着,“晚岁相从意惘然”则转折,描述了诗人年岁渐长后,面对过往与现实的复杂心情,感到迷茫或遗憾。
“更笑竖儒多败事,稍闻上郡已开边”两句,借古讽今,以“竖儒”讽刺那些误国误民的官员,同时提到边疆战事,暗示国家的动荡不安,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
“酒醪穷巷谁能载,简牍平生自不便”两句,诗人自述生活境遇,酒和简牍(古代书写工具)虽好,但在贫困的巷子里难以享受,表达了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最后,“风月两溪真可老,待收功业付诗篇”两句,诗人转而抒发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希望在风月相伴中度过余生,并将一生的功业寄托于诗篇之中,体现了诗人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对人生价值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社会现实以及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两峰夹天高,一水绕山麓。
鸟道盘山腰,下临千仞谷。
仰视寸草青,千章罗巨木。
转峡泻哀湍,惊雷裂坤轴。
日月所隐庇,光景不到目。
道险当舍车,重趼摩两足。
不知谁凿空,穿穴入山腹。
平生蜀道难,耳目闻见熟。
兹山亦尤物,初未挂史牍。
了知天宇间,万险自重复。
穷人重锱铢,凌冒取危辱。
岁晏霜雪多,归途戒当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