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茶事动,灶起岩根傍。
水煮石发气,薪然杉脂香。
青琼蒸后凝,绿髓炊来光。
如何重辛苦,一一输膏粱。
南山茶事动,灶起岩根傍。
水煮石发气,薪然杉脂香。
青琼蒸后凝,绿髓炊来光。
如何重辛苦,一一输膏粱。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制茶的生动画面。诗人通过对南山之下的茶事和煮茶过程的细腻描述,展现了茶的独特香气和制作中的辛勤劳作。
“南山茶事动,灶起岩根傍”两句,写出了南山脚下茶叶的生长与灶火在岩石旁边燃烧的情景。这里的“动”字含蓄地表达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也预示着新茶即将到来的喜悦。
接下来的“水煮石发气,薪然杉脂香”两句,则具体描绘了茶叶在热气中释放香气的情景。“水煮石”指的是用水煮沸后,使得石头发出高温,以此来炒焙茶叶。这种方法能够使茶叶中的水分迅速蒸发,带出茶叶的天然香味。这里的“薪然”形容了燃烧的柴火声响,而“杉脂香”则是指杉木制成的燃料在高温下散发出的一种清新的松香。
“青琼蒸后凝,绿髓炊来光”两句,描写了茶叶经过蒸煮之后,变得更加鲜绿且有光泽。“青琼”形容茶叶的鲜绿色彩,“蒸后凝”则是说经过蒸煮,茶叶中的水分被蒸发掉,使得茶叶更加紧实。这里的“绿髓炊来光”则是指茶叶在高温作用下,不仅外表变得更加鲜亮,而且内部也变得更加饱满有光泽。
最后,“如何重辛苦,一一输膏粱”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制茶过程中所付出的辛勤劳动的感慨。“如何重”字面上是询问,但实则是在强调那份辛劳之重。这里的“一一”意味着每一个步骤都不能马虎,“输膏粱”则形容了茶叶经过层层筛选和精制,最终成为珍贵如同膏粱(古代珍贵物品)的佳茗。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茶的深刻理解和热爱,也展现了唐代人民对生活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欣赏。
昔公参行省,于此驻旌旄。
至今读书堂,名配匡山高。
秀草带烟雾,长林振波涛。
鄙人思高远,胜日欣游遨。
缅惟草昧初,朔南拥弓刀。
公生将相家,卓荦称人豪。
文场已孤骞,史笔况载掺。
怀公不可见,江水徒滔滔。